铁流
去年以来,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高度重视,各地政府纷纷招商引资,开出大量优惠条件,投入海量资金启动集成电路项目。今年年初,广州一市宣布拟建3座12寸晶圆厂,至年中,山东省公布项目名单,其中正在接触筹划12寸晶圆产线达6条之多。这股加快改变关键电子元器件被“卡脖子”命运的热情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须注意资金使用和规划统筹的问题,避免一哄而上。
其一,应避免投资缺乏规划。以在建晶圆厂为例,虽然从广东到山东遍地开花,但投资仍相对散乱,个别地方为了引进外商相互恶性竞争,给外商开出过于优厚的条件,不禁令人想起1980年至1985年各地方争相引进了112条彩电整机生产线,共计50多个品牌,但大多折戟沉沙的往事。集成电路是需要大规模长期投资的产业,各项目间亟待统筹规划,集中力量,避免相互倾轧。
其二,应避免热衷追捧国外巨头。从最近几年的实践上看,相对于扶持本土企业,一些地方似乎更愿意引进境外大厂,给出的条件往往非常优厚,为了征地还出现过让基层干部驻村做群众思想工作的情况。然而,一些国外科技巨头往往在真正有竞争力的技术上对中国严防死守,只愿意转让已不具备充分竞争力的二流、三流技术。从结果上看,不少技术引进项目已经陷入困局,或处于停摆状态,或闹出欠薪等风波。
其三,应避免盲目跟风新兴概念,在“阿法狗”对弈柯洁和李世石后,人工智能概念火爆全球,人工智能芯片成为资本宠儿,大量社会资本一拥而上,参与其中的有互联网巨头,有原本做比特币矿机的公司,还有一些获得风投的初创团队。虽然人工智能概念很火,但当下能够实现的只是图形识别、机器学习之类的“弱人工智能”,与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差距巨大。而且人工智能芯片的功能,GPU、DSP、FPGA等传统芯片也能做,其意义被舆论过度拔高了。要清醒地看到,当下中国真正的短板是CPU、GPU、DSP、FPGA、NAND、DRAM、射频等传统器件,这些才是信息产业的“石油”,是当下被“卡脖子”的东西。
其四,应尽快建立起自主产业链。过去几十年,中国IT产业可以说建立在西方的技术体系之上,对国外原材料、设备、EDA、IP、制造工艺有较强依赖。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热衷于购买国外设计工具和芯片技术授权,而不是采用本土的设计工具和自主研发芯片,热衷于去境外大厂流片,而不是选择本土晶圆厂。国内晶圆厂偏好购买国外ASML和应用材料,而不是本土厂商的设备。这些导致中国IT产业实际上是给国外产业链做下游,没能形成横跨原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本土自主产业链,很容易被“卡脖子”。
自2014年设立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以来,注入集成电路领域的资金总计已达7000亿至9000亿元。有了资金保障,下一步有必要进一步合理规划,提高投入产出比。首先是加强顶层设计。产业发展应有明确规划和方向,全国一盘棋,不能零敲碎打。鼓励机关企业优先采购境内IP、境内工艺的芯片产品,对于采用境外IP或制造工艺的芯片,则不纳入采购名录。或者是评标时将原材料、设计、制造、验证等诸多环节列入采购加分项,符合条件的可以优先入围等等。其次是加强对自主技术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引进项目审核,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引进。对一些拿国外技术“穿马甲”伪装成自主技术的情况细加甄别。重点扶持本土企业,支持自主技术做强做大,哪怕自主技术弱一些,出成绩慢一些。最后是加强短板领域的投资。对社会资本不愿投资的短板领域,应充分整合“国家队”资源,以抱团攻坚的方式突破技术瓶颈。从机关企业开始,由内而外,商业上形成正循环,循序渐进发展壮大。▲(作者是技术经济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