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泽杰 许学猛
膝痹为因劳损或年高,膝失精血,经气不利所致,以膝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时关节内有声响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1]。转归是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存在的最终状态,疾病向好转或治愈方向发展代表着治疗方法的正向作用。本文以某医院膝痹病患者为对象研究其转归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依据课题《互联网+中医临床数据中心建设及应用研究》组建临床数据中心系统[2],选择2016年至2018年2 191名膝痹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中医首次诊断为膝痹病,排除转归情况为其他及缺失的个案,保留死亡、未愈、好转、治愈4个水平。
采用回顾性调查,获取临床数据中心研究对象的相关变量,以转归情况(死亡、未愈、好转、治愈)为因变量,以患者性别、年龄[根据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版),将患者年龄分为3个水平(1~岁,19~岁,41~岁)]、住院天数、发病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病情情况(一般、急、疑难、危重),治疗方式(保守治疗、膝关节注射治疗、微创关节镜手术、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运用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偏态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表示,定性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膝痹患者转归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016—2018年3年间我院收治的膝痹住院患者纳入研究的共计例,其中男性占25.8%(566/2 191),女性占74.20%(1 625/2 191),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膝痹住院患者基本特征(n=2 191)
一年24节气中,从立春开始,发病频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小暑后呈下降趋势,秋分降至低谷,随后寒露大幅增长升至最高,其后逐步下降,至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达最低谷。按一年四季分布,四季中呈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夏秋季发病频率较高,春冬季较低。见表2。
表2 膝痹患者发病节气分布表
我院收治的2 191例膝痹住院患者,其中选择保守治疗1 528例(占69.70%),选择微创关节镜手术164例(占7.50%),膝关节表面置换术346例(占15.80%),膝关节注射治疗153例(占7.00%)。我院膝痹患者治疗后临床转归情况好转及以上情况占比99.60%。见表3。
表3 不同治疗方式的转归情况(n=2 191)
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膝痹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因变量和自变量分组及其赋值情况见表4。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是转归情况变好的危险因素(P<0.05),病情危重是转归情况变好的危险因素(P<0.05),膝关节注射治疗、微创关节镜手术及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相比保守治疗是转归情况变好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5。
表4 变量赋值表
表5 转归情况影响因素的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对膝痹患者基本特征及转归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膝痹发病季节偏夏秋季居多,春冬季较低,经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病情情况及治疗方式均为转归情况的相关影响因素。年龄段(1~18岁)较年龄段(19~40岁)及(41~岁)的转归情况更好,年龄越大转归情况越不乐观,危重的患者较一般的患者转归情况不乐观,选择膝关节注射治疗、微创关节镜手术及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较保守治疗的转归情况更好。膝关节注射治疗及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较微创关节镜手术转归情况更好,因此要做到早确诊早治疗,提高膝痹患者的预后效果。
本文研究的结果,给膝痹患者及在临床治疗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本研究可进一步拓展,量化患者膝痹相关评分指标[3-5],综合全面地评价患者转归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客观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