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理炯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 310053)
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的新教材即将于2019年下半年启用.新课程基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立德树人、数学育人”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宗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落实“四基”,培养“四能”,达到“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展示了其全面的育人功能.
与人教A版原教材相比,2017版新教材会有哪些变化?我们应如何以新教材为线索,在课堂中践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呢?笔者因为参与人教A版教材教师用书的“指数函数”示范课录制工作,得以对新教材先睹为快,并在这堂课的教学研讨中,对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形成一些粗浅认识.本文对这些认识做了梳理,呈现给广大读者,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威金斯曾经说过:“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能得心应手地生活.迁移,即对理解的反映,是指能够熟练地解决核心任务中的真实挑战.”新人教A版“指数函数的概念”的两个引入问题均来源于真实情景.
问题1(游客人数·增长模型)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要生活方式.由于旅游人数不断增加,A,B两地景区自2001年起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A地提高了景区门票价格,而B地则取消了景区门票.表格中给出了A,B两地景区2001年至2015年的游客人次.
表4.2-1
问题2(考古·衰减模型)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含量会按确定的比率衰减(称为衰减率),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按照上述变化规律,生物体内碳14含量与死亡年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1来源于杭州西湖景区取消门票以来游客数量的真实数据;问题2来源于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这与原人教A版有较大的不同.真实的数据拉近了教材与生活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使命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1.2.1研究顺序的变化
新教材在基本初等函数的顺序上作了调整,把“幂函数”提到了 “指数函数”的前面.
新教材调整后顺序框图
显然,函数的一般概念和性质,是指数函数研究的上位知识;指数幂及其运算,是指数函数研究的基础.调整后,幂函数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可类比迁移到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也就是说,在指数函数图象性质的研究之前,幂函数的研究已经提供了活动经验.
这一调整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在“幂的运算”中把指数的范围很自然的从“整数指数幂”拓展到了“实数”,突破了指数函数定义域在由实际问题引出时的“x∈R+”到“x∈R”这个难点;二是通过对幂函数的研究,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研究一类函数的基本套路,积累了研究一类函数的活动经验,为指数函数的研究提供了思想方法的基础,对降低指数函数学习难度有很大帮助.
1.2.2注重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人教A版原教材是直接通过两个问题的引入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而新教材则是“用运算来发现数学规律”,即要求学生根据问题1中给出的两组数据,通过运算探究和发现数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改变的意义在于,学生在指数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由原来的“被告知”转变为“我发现”,强化了用数学的方法探究现实事物规律的过程体验.
1.2.3重视借助信息技术发现数据规律
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研究过程中,新教材延续了原教材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注重借助信息技术画图,由图像进行直观想象,并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归纳、类比、提炼,着重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素养.
研究性质,首先必须明确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指数函数的性质是如何表现的.由于在指数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增长和衰减两类模型,他们很容易联想到,对指数函数的研究,可将底数分为两类(即01)进行研究,而且这两类函数的增减性与底数a的取值(与1比)有关.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既可以从代数(即数量关系)角度入手,也可以从几何(即图像特征)角度入手.从代数角度分析,就是从数量关系入手,用不等式、方程等为工具刻画函数的变化规律以及特殊的取值(函数图像过定点).从几何角度分析,通过指数函数的图像不难发现,指数函数图像都经过定点(0,1),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数a的取值.而且,从位置看,指数函数的增减性取决于点(1,a)(自变量的值为1时,函数值为底数a)在直线y=1的上方还是下方.
新教材“指数函数”不仅注重问题背景的真实性,还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新教材不仅对原教材例8(人口增长模型)进行了改编(改编后为例4),还增加了例2(经济模型和考古模型).
例2:(1)在问题1中,如果平均每位游客出游一次可给当地带来1000元门票之外的收入,A地景区的门票价格为150元,比较这15年间A,B两地旅游收入变化情况.
(2)在问题2中,某生物死亡10000年后,它体内碳14的含量衰减为原来的百分之几?
浙江大学刘徽教授曾经说过:现代教学应该“为真实而教,为真实而学,为真实而考”.从今年的高考数学全国Ⅰ、Ⅱ卷的命题变化可以发现,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一种体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才能凸显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教育的时代力量.
章建跃博士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利益,数学育人要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充分挖掘数学课程所蕴含的价值观资源,围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以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使学生掌握‘四基’、‘四能’,学会有逻辑地、创造性地思考,成为善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1]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积极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的教学理念.坚决抵制把课堂演变成以应试为目标的解题教学模式.
“指数函数”这一节内容的难点是从给出问题中抽象出指数函数的概念、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指数函数的性质.例如在突破“指数函数的概念”这一难点时,可以借助研究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通过运算来发现数的变化规律,利用增长率和衰减率抽象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利用运算来发现代数规律”这一研究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抽象素养的培养.一方面,面对课本提供的问题1中两组数据的规律探究,利用第一组数据的“增长量不变(定差)”的类比和迁移,突破第二组数据“增长率不变(定商)”的规律发现;另一方面,鉴于函数模型源于生活实际,数据较多,不易处理,学生对“具体情境——发现问题——数学问题——数学表征——数学概念”这样的抽象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不习惯从运算的角度去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层层递进的代数化过程,有一定的障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的条件支持,利用信息技术的运算功能和作图功能,佐证学生在数学抽象过程中的直观想象,帮助学生对数据规律作出理性判断,从而弥补学生在对“用运算来发现数学规律”的认识上存在的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显性的数学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隐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英国教育家怀海特曾经说过:“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当你丢掉你的课本,烧掉你的听课笔记,忘掉你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细节,你的学习对你来说才是有用的.你所需要的那些细节的知识就像头顶上的太阳和月亮一样,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而你偶尔需要的,都能在任何参考文献里找到答案.”这样的教育,才能够“把营养输送给人生.”[2]
在新教材“指数函数的概念”这一节课的设计中,教材提供的两组数据,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好素材,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探索,又要把握时机恰当适时地引领;同时,在探究中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和成果分享,共同解决困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再次,通过对问题中数据规律的研究,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研究一类变化规律,以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规律,在丰富的生活实例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学习素养和创新能力,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凸显数学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