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慎好
(山西省林业技术推广和经济林管理总站,山西 太原 030012)
城市滨水绿地作为城市与水体间的过渡与桥梁,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汾河作为山西省太原市的母亲河,其合理利用和环境美化一直是太原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其成功改造为中国城市滨河绿地建设开辟了新的路径。如何使最初的设计更完善,更贴近时代需求,从环境心理学方面对经过时间考验的汾河滨河绿地工程进行使用后评价成为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的设施进行评价的过程。其重点在于通过对使用者的深入分析来评价以往设计的决策及设施的运作情况,以便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借助汾河工程最初设计的高起点,对其进行使用后评价,可为全国范围内城市滨河带状绿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太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汾河是太原的主要河流,自北向南穿太原城而过,古代晋阳八景曾有“汾河晚渡”一景。后来由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汾河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面貌。1997年太原市政府计划对其进行改造,于次年动工。工程计划3期,在汾河沿岸营造全长30 km的滨河景观,同时也成为太原市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绿地游乐场所。2002年5月30日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2002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民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跻身国内优秀城市滨河公园之列。首期工程北起胜利桥上游155 m,南至南内环桥下游125 m,全长6 km,宽500 m,总面积305.5 hm2,其中有179.8 hm2的水面面积。其富于创造性的设计为整体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为整个汾河公园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本次调查以汾河公园首期工程的场地现场以及公园中的使用者为调查对象。
2.2.1 调查内容
1) 汾河公园首期工程中,各个特色场地的使用现状,包括硬件设施的使用和维护情况等。主要采用现场观察和与使用者访谈的方式。调研依据为《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太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 汾河公园首期工程中使用者的情况,包括使用者的结构层次、到访时段、行为特征、景观偏好等。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
2.2.2 调查方法
1) 现场调查法。2014年4月12日至18日,向汾河公园首期工程的几处特色场地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79份,有效率89%.并随机抽取受调查者进行访谈,了解其对公园设施的使用情况及评价。
2) 文献调查法。收集、鉴别和整理与汾河公园首期工程相关的新闻报道、研究论文等,通过研究深入了解汾河公园的建设历程和发展情况,针对调查对象总结归纳形成系统客观的背景研究资料。
汾河公园首期工程在景区内共设置了12处主要景观节点。各景点沿河岸线性排列,通过多种园林手法的运用在公园中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景观廊道。此次调查根据各个景点的功能差异和空间动静关系,大致将其分为观景、游赏、休闲、娱乐4种类型。选取各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向其使用者发放问卷,并分时段对景区内使用人群的类型、性别与行为活动进行统计。
3.1.1 观景空间
观景空间指放置有大型景观装置,游人主要活动偏重游走观赏,而非长时间逗留的空间。公园中的观景空间主要有假山瀑布、超越时空、晋汾古韵等景区,其中,能将景观功能与生态功能相互结合的假山瀑布景区最具代表性。假山全长170 m,最高处达12 m,可以利用巨大的高差形成丰富的水景。
3.1.2 游赏空间
游赏空间指并无主要景观装置,游人主要活动为漫步游赏,有一定停留时间段的空间。公园中主要游赏空间有五谷园、槐香园、雁丘、汾河晚渡等景区,其中,以具有较强设计感的五谷园景区为代表。目前景区总体设施维护较为完好,人们喜欢在草坪内休息放松,整体游览节奏较慢。
3.1.3 休闲空间
休闲空间指有一定环境可供游人停留,并可组织一些活动的空间。公园中的休闲空间有生命之源、梨园余音等,其中,以可体现地域文化经典的梨园余音广场为代表。广场位于公园西岸、迎泽桥与管线桥之间,是周边中老年居民最为喜爱的广场之一。
3.1.4 娱乐空间
娱乐空间指游人具有一定目的性前往,并在其中停留较长时间的空间。公园中的娱乐空间主要是公园东岸的沙滩碧水景区。景区位于迎泽桥与管线桥之间,与梨园余音广场隔河相对。景区设计以硬质铺装自入口深入,广场一侧铺设了大面积的人工沙滩,沙滩中放置了母子情雕塑,体现出了汾河作为太原母亲河的含义。
3.2.1 使用者的结构层次
1) 性别构成。各时段使用人数统计数据显示,汾河公园的使用者中男性略多于女性。以4月16日数据为例,调查时间内共计2 720人到访过公园各景点。其中,男性1 458人,占总量的54%;女性1 262人,占46%.结合公园具体情况,女性使用者在上午略多于男性,其余时段则都少于男性。
2) 年龄结构。汾河公园中有各个年龄层次的使用者。本调查将游人的年龄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老年(55岁以上)、中青年(28岁~55岁)、青年(14岁~28岁)以及儿童(0岁~14岁)。以4月16日数据为例,中青年始终在使用者中占40%左右,上午112人(占总人数的40%),下午70人(占总人数的42%)。而老年人和青年人在使用时段上有区别,上午时段老年人有62人,占23%;青年人有60人,占22%.而下午时段老年人有29人,占18%;青年人有42人,占25%.
3.2.2 使用者的到访时段
调查数据显示,早晨8:30使用者最多,而午后1:30使用者最少。以4月16日的数据为例,上午8:30到访总人数为316人,占全天总人数的12%;而下午1:30时总人数为95人,仅占全天总人数的3%.这可能是由于晨练等活动的需要以及午后阳光等环境因素造成,使用者人数的整体变化趋势符合现代生活作息的一般安排。
3.2.3 使用者的行为特征
通过观察法,对汾河公园的各类园林空间及游人行为活动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园林空间游人的行为活动
3.2.4 使用者的景观偏好
调查采取访谈的形式,向不同使用者了解汾河公园景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景点。其中,57人选择了梨园余音等休闲类空间,占受访者的32%;47人选择了沙滩碧水等娱乐性空间,占26%,认为景区内景观变化丰富,且有沙滩可以散步纳凉;43人选择了假山瀑布等观景空间,占24%,认为有假山、流水等风景观赏,地域特色明显。
由于汾河公园属于滨河线性公园,园中景点之间距离较远,浏览过程相对漫长。可考虑在园中景点之间加入更为合理的慢行系统,以便于使用者游览。如,开展自行车骑行、慢跑等活动,提高公园连贯性和丰富性。
由于汾河公园属滨河公园,边界直接与城市河道相连,因此公园的安全性十分重要。目前,公园中临水一侧已有防护设施,但仍不够完善,需要对其整体安全性进行提高。
公园中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根据调查,使用率最高的梨园余音广场等休闲空间中,使用者多为中老年人,建议可在现有服务设施上增设扶手、靠背等,方便使用者安全使用。
由于公园紧靠城市交通主干道,出入口的设计难免受到限制。公园虽有一系列出入口,但还是较少。同时园外直接连接主干道,行人通行具有一定安全隐患。因此,建议增设过街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进行人车分流,方便交通。
由于公园地处河滩地区,不能有永久建筑,造成公园中景点环境都相对开敞,郁闭度低。特别是在沙滩碧水景区等娱乐空间中,没有完善的遮阴设施。因此,建议在公园中完善遮阴设施,提升公园整体质量。
笔者通过现场观测、记录和访谈等方式,对汾河公园的空间利用情况及游人行为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使用后评价(POE),在总结场地环境和设施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和建议。本研究可为改善太原汾河沿岸的环境和提高公园管理水平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调查结果也可为中原地区其它同类型的滨河绿地设计管理提供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