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旱高原地区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初探
——以格尔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2019-10-22 09:21
中国名城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格尔木城市绿地绿地

刘 畅 姜 娜

1 引言

寒旱高原地区顾名思义就是海拔高、纬度高、区域温度常年较低、水资源较少的地区。这类地区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全年降水量极少,且太阳辐射强烈,蒸发量高,更加剧气候的干旱。以昆仑山-阿尔金山、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北为代表,此类寒旱高原地区多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占我国国土面积三成以上[1]。在这样高寒贫瘠的区域,城市绿地建设面临更多问题,例如城市生态绿地被不断扩张的其他城市建设用地侵占,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本底更加破碎化;城市绿地建设规模受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严格限制;绿地建设水平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绿化需求等等。本文以格尔木为例,结合格尔木特殊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色,总结分析寒旱高原地区的主要环境特征和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试对此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做出有益的探索。

2 寒旱高原地区城市绿地特征与问题

当前,西部加速开发进程,使得西部部分地区城市的经济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然而,过快的城市建设也相应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土地沙漠化、植被减少、沙尘暴等环境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调研、对比此类地区中较为典型的城市,如西宁、兰州、敦煌等,试总结寒旱高原型城市的区域分布特点、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城市绿地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城市区域分布特点

首先,寒旱高原地区城市的主导形成因素主客观分明。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此类地区绝大多数城市形成原因清晰可辨,形成较早的城市基本上都位于有丰富水源和大片植被覆盖的地区,如西宁、兰州、敦煌,自然条件在城市形成过程中占绝对主导因素;而年轻的城市则多是一些石油城或军垦城,与国家能源开发和历史原因联系密切,如格尔木,人为因素在城市形成过程中占绝对主导[2]。

其次,城市明显沿山麓分布,例如昆仑山系、天山山系、阿尔泰山系等山系周边。寒旱高原地区绝大部分城市均沿三大山系的山麓边缘且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分布,形成“绿洲”。因为这些地区有高山雪水作水源,又有大片植被抵挡风沙的侵害,成为人类活动密集区域。同时,此类城市大多位于河湖之畔,在干旱与风沙的威胁下,城市对水有着明显的依赖特征。

再次,脆弱的生态条件导致城市首位度普遍较高,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与一般地区的“塔形”结构不同,除了西宁、兰州及少数的几个地级市外,绝大部分是小型城市如敦煌、格尔木。一方面,有限的自然资源承载力限制了城市规模不可能像东部地区的城市一样膨胀。另一方面,高度聚集的人口有利于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城市基础设施。

2.2 自然环境特征

总体来说,寒旱高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主要环境特征如下:首先,此类地区多属于大陆高原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且区域环境周边多为荒漠、隔壁等,多风沙、重盐碱、高寒贫瘠,环境气候恶劣,植被难以成活。其次,森林面积有限,地域辽阔但林地面积小,植被分布呈现地域性和垂直分布差异明显,即平原植被稀疏,山地呈垂直带分布。再次,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区域内河流几乎全属内流区,河流大多散失于灌区或荒漠,少数在低洼地形成湖泊[1]。

2.3 城市绿地建设中的问题

问题一,城市盲目扩建占用绿地,导致区域绿地面临威胁、生态破碎化严重。部分城市(例如格尔木、敦煌)周边绿地是区域内重要的绿洲带,包括湿地、滨河绿地、林场、草原等。但是,受城市建设影响,水系通道、滨河绿地被占用。水系、湿地资源存在碎片化或将被碎片化的情况,其整体性和连通性正在被打破。[3]

问题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聚集,突破区域生态承载力。部分城市(例如西宁、兰州)工业园区主要以高载能、粗放型的原料及加工型产业为主,且重污染企业大多分布局在临近城区附近,对人民生活和城市的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一定威胁,同时也会对城市旅游资源造成严重影响[2]。

问题三,水资源短缺,土地干旱贫瘠,灌溉用水不足。城市灌溉用水量大,成为绿地建设的瓶颈。农田灌溉、林草灌溉、城市生态环境(生态林灌溉、城市绿化)的总用水量占比过大。除了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等自然因素外,灌溉方式的粗放、落后也是造成灌溉用水量占比偏高的主要原因。由于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已超过国家规定的可开发利用上限。因此,其用水在保证农业用水情况下,留给林业生态建设的空间已非常小。

问题四,绿地体系不完善,高原文化风貌缺失。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较少,布局不合理,人均公园面积较低,且绿地的建设水平较低。城市缺乏统一的景观风貌构架,特色景观缺乏合理有效的归纳整理,同时城市的无序蔓延和过度开发利用,打破了原有山水城市格局,切断了文化脉络的传承与延续,不能充分体现其特有的文化风貌。

3 格尔木城市绿地现状评估

3.1 格尔木概况

格尔木市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部的副地级市。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因此格尔木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有20余条。但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不断扩张,水资源供需日趋紧张,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如何协调城市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成为格尔木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课题。

3.2 区域生态格局及主要问题

区域生态格局:格尔木的区域生态格局脆弱敏感且极为重要。构成其生态本底的“十字形”两大基本格局,包括横贯东西的绿洲带和纵穿南北的格尔木河。绿洲带的形成源自格尔木河在冲洪积扇上的流动过程,自昆仑山口向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自南而北逐渐变浅至溢出地表,形成绿洲带。格尔木河则是连接昆仑山和盐湖的重要过水通道,河水自昆仑山经地表河流、地下岩土孔隙向盐湖运动,形成重要的水系生态格局。格尔木正是处于这两条重要生态基底的交叉点,更是昆仑山和柴达木盆地极为重要的生态节点(图1)。由于格尔木城市位于区域生态重要过水通道之上,为保证下游盐湖生态平衡,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被严格限制,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以及城市绿地建设需求扩大,城市水资源供需难以平衡,因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也极易被打破[4]。

主要问题:①城市建设扩张占用绿地,区域绿地破碎化,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本底。格尔木现状城市周边,区域绿地包括鱼水河湿地、格尔木滨河绿地、河东园艺场、国家公益林和金鱼湖草原等。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正不断向绿洲带和格尔木河床蔓延,鱼水河一带地上地下水系通道以及格尔木滨河绿地被占用,水系、湿地资源呈破碎化[5]。

②随着水库建设、农业灌溉逐年增加,城市用水紧张,城市绿地建设规模受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严格限制,过度扩张城市绿地,将增加城市灌溉用水压力,使得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平衡被打破进而影响盐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格尔木河上游水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将使得下游入湖水量减少,达布逊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受到严重威胁。

③区域特色资源分布较分散,缺乏必要的交通组织和基础设施,亦成为制约区域绿地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中分布的自然资源包括横贯东西的绿洲带、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乌图美仁乡牧业用地、三江源国家公园、达布逊盐湖区等区域,各个资源空间分布相对独立,缺乏相互串联的生态廊道、以及必要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

3.3 城市绿地总量不足

经过调研与对比得出,格尔木市绿地在总量与类型上尚存在不足。格尔木城市绿地总量与国家平均水平以及《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差距较大(表1、图2)。绿地类型方面,道路附属绿地占比较大,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居住与其他用地附属绿地占比较少。现状建成区以良好的道路附属绿地形成绿地建设基本骨架,但缺乏临近居住区的公共绿地空间。同时,在城市外围仍需加强针对风沙和工业用地的防护绿地建设。

表1 格尔木与周边省市区域及全国绿地建设指标对比一览表

3.4 城市绿地缺少品质

格尔木城市绿地品质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绿地功能缺失,缺少综合性公园,与市民对于休闲活动场所的渴求形成鲜明反差。多数公园都存在设施破败或严重缺失的情况。②景观缺失,城市形象特色尚不明确。公园无景,道路绿化普遍存在维护不足。③管理缺失,昆仑公园内经营场所较多,儿童公园内服务设施停顿,均违反公园管理要求。④文化缺失,除将军楼公园外,其他公园对于文化的表达不准确,城市的特色和气质没有体现。

3.5 城市绿地分布不合理——新城多,老城少,均好性欠佳

格尔木中心城区主要大型公园集中在城北部,距离居民集中区域普遍超过500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仅为24.7%。其他小型街头绿地、社区公园也多靠近城市外围,且多远离居住用地(图4)。

3.6 城市空间单元互相割裂,附属绿地建设水平难以保证

伴随城市的发展,每一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了相应的空间印记,但也造成了现状城市空间单元自成体系,互相割裂的现象。格尔木城市内部被棚户区、部队大院、企业大院、开发区等区域占领,系统内部各自为政,自我完善,但难以统一管理。因此,各个城市单元附属绿地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其质量和数量也难以保证。

3.7 地域文化丰富,城市印象不足

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是青藏公路和铁路的交汇处,是青藏高原的重要门户,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军旅文化、高原文化、游牧文化等,而其中部队筑路期间形成的军旅文化更是城市形成的重要人文因素之一。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载体及窗口,并未充分体现格尔木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导致城市的文化印象彰显不足。

4 绿地规划系统发展模式研究

4.1 构建特色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为了加强对于格尔木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城市绿地结构主要依托其“十字形”生态本底基本格局,强化对于城区范围内绿地的恢复与建设,形成“一横一纵一心”的生态廊道体系,即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结构。同时,通过构建“生态圈”的形式,加强城市外围区域绿地的整体防护作用。

构建“一横一纵一心”的生态廊道体系:保护格尔木“一横一纵”的区域生态走廊,充分发挥格尔木位于横纵节点的生态优势,构建“一横一纵一心”高原特色的生态廊道体系。其中:“一横”在区域范围是农田、林地、草场、湿地提供基本水土条件的高原生态绿洲,在城区范围内则是由城市西侧国家公益林地引入,沿八一路和金峰路形成的大型综合公园带。“一纵”在区域范围是水资源经地表地下水循环向盐湖运动的重要过水通道,在城市范围则是依托格尔木河流、湿地、园林灌溉水渠建设的水系景观休闲带。“一心”在区域范围内是两大生态走廊的交点,即格尔木城区,在城区范围内则是以水系和绿洲的交汇处形成的几处大型湿地,并逐步恢复连通,形成的城市中央湿地公园带(图5)。

城市外围构建格尔木的“生态圈”:沿格尔木河主河道、青藏铁路以及南北外围过境公路构筑格尔木城市第一道环城生态圈:①恢复并完善湿地系统,以地下水溢出形成的自然水面为依托,通过自然及人工湿地公园(金鱼湖湿地、格尔木河生态绿地等)提高城市生态服务功能。②保护现有林地格局,培育适应高原气候和水土特征的树种,构建城市西北的绿色屏障,即国家公益林。③发挥农业用地的生态效益,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和耕种水平,依托农田水土条件,构建河东特色生态绿地。④沿城市铁路、公路建设防护绿地(图6)。

4.2 “多点”、“绿网”的城市绿地建设

作为对于原有城市生态格局的补充和强化,绿地系统在“一纵一横一心”结构的基础上,依托城市公园的合理布局和绿道系统的科学构建,形成“多点”、“绿网”的城市绿地系统次级结构,进一步增加城市绿地总量和服务半径的有效覆盖范围,提升绿地品质。

“多点”:依托格尔木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形成辐射全市的游憩覆盖点。

①城市公园:最大限度保留现状水系、林斑资源,进行改造、提升,整合为公园绿地,并增加相应基础设施、康体健身、环卫等相关设施。提升现有10公顷以上绿地的功能性和景观性,作为市级公园;保留和恢复鱼水河湿地,选用高原特有的湿地植被,建设成为城市中央湿地公园;儿童公园作为儿童娱乐、动物科普体验为主的综合性公园;昆仑公园作为文化、活动展示的综合性公园;体育公园作为运动健身为主的综合性公园,得水园作为以植物观赏为主的综合性公园,郭勒木德公园作为生态休闲为主[6]。

②游园:老城区利用搬迁工业用地和闲置地,新城区利用现状林斑、水系资源建设游园,无现状可利用资源的区域,按照公园绿地半径500米覆盖的原则结合城市生活型道路预留街旁绿地。

“绿网”:借助城市绿道系统、防护绿地、滨水绿带串联城市各类公共空间节点,形成绿网交织。

①建立格尔木绿道系统:在现有道路绿化基础上,结合特有的灌溉水渠,增加慢行道和休憩设施,形成格尔木特有的绿道体系。同时,根据城市道路人流量分析,在人流量较大的主要交通干道,特别是老城区范围内的道路,增加林荫路的建设。不同于一般城市或公路交通性干道,林荫路定义功能为“低速观赏性”道路,是可供居民沿街观景、休憩的载体,需注重道路与两侧景观的融合。(详见图7)

②防护绿带:对于规划的青藏铁路,建成区内沿铁路单侧50米范围,建成区外防护绿地单侧100米范围作为严格禁止建设区域,并将其规划为铁路防护林带。一、二类工业用地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防护绿带,宽度不宜小于50米。

③滨水绿带:利用建成区范围内格尔木河河道两侧30-150米绿带建设成为开放式的滨河专类公园。绿带水体岸线自然化处理,河床护坡采用生态修复方法,将其改造成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护坡。

4.3 特色城市绿色空间构建

规划通过突出城市军旅文化、运用特色高原植被、建设生态宜居社区等几种方式,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格尔木城市绿色空间,创造不同风貌的高原门户城市特色景观。

首先,通过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充分发掘地域文化特色,以城市起源的筑路文化、军旅文化为重要景观主体元素,将其融入绿地建设中,体现城市特色风貌,并重点打造以红色军旅为主题的将军楼公园。其次,通过运用各具特色的高原植被创造不同风貌的高原门户城市特色景观。大量运用青杨、白榆、柽柳、沙枣、沙棘、黑刺李、山杏等优势旱生植被,既有利于塑造城市独具特色的植被景观,又满足符合木干旱缺水的城市特征,体现出高原戈壁滩的城市景观特色。此外,针对城市不同系统的社区居民需求,提出生态宜居的社区建设管控要求,强化居住区绿地建设品质,优化社区布局,充分体现多元民族文化特色。

4.4 建立干旱缺水型城市的绿化灌溉体系

寒旱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低,水资源短缺,对于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建设和发展需求日益迫切。规划在保证农业用水情况下,应合理利用地表水,并进一步推行节水灌溉措施,形成科学灌溉体系。规划结合格尔木的当地环境条件、水资源现状和灌溉现状,需建立绿地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将格尔木城市划分为4个灌溉区域(图8)。与现状水渠相连的城市绿地仍使用东干渠引水明渠灌溉,未与现状水渠相连的绿地,从市政管网取水,采用节水技术进行灌溉。其中昆仑经济开发区和西部新区鼓励使用再生水进行灌溉。同时,调整植物种植结构,多种乔灌木以及乡土耐旱树种。在中心城区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在新区进行再生水利用。

5 总结

随着我国西部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与之伴随的绿地建设需求也正不断加大。面对西部大部分区域位于寒冷干旱的高海拔地区,如何在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基底的情况下,进一步发展城乡绿地建设,将成为西部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对格尔木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城市特点等的分析,总结得出格尔木地区绿化发展的正确方向。首先,运用生态学理论对格尔木地区的绿地建设类型进行分析,得出了格尔木地区绿地系统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格尔木地区绿地系统的完善和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可能[7]。其次,对于格尔木地区的绿地系统建设模式进行研究,为格尔木地区解决现阶段绿地建设发展中的不足提供了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更为西部寒旱高原地区的绿地建设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理念和思路。

猜你喜欢
格尔木城市绿地绿地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昆仑山·守护水之源”环保公益项目在青海格尔木启动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青海西宁兰州格尔木往来更畅通
编制城市绿地养护规范和标准应注意的事项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城市绿地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透水性铺装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初探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