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三超 高懋芳
1.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2.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行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也是稳增长、促投资、防风险的重点领域。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破坏性灾害频繁发生,往往对交通基础设施造成不同程度损毁,并给灾区应急救援、物资调度、人员转移、信息沟通等造成严重影响。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决策部署,科学技术作为交通运输行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体系的重要支撑。
2015年,国家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2],提出建立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协同、数据集成服务的相关机制,分阶段建成技术先进、自主可控、布局合理、全球覆盖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是以遥感技术、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为代表的空间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高度重视空间技术应用,以满足行业和区域重大应用需求、支撑现代化建设和民生改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空间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水利、林业草原、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广泛应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空间技术在灾区通信保障、灾情评估、应急救援、救灾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关键基础设施,是保障灾后应急救援的人员、物资、信息流通的重要生命线,因此,准确掌握交通运行状态和保障灾区交通畅通,成为保证应急工作成效的重要基础。
遥感技术具有宏观、动态、持续和周期性观测的优势,可连续和定期获取地表或目标信息,根据搭载平台不同,可分为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根据电磁波波长和成像模式的不同,卫星遥感又可分为卫星光学遥感、卫星微波遥感。卫星光学遥感虽然受云雨雾等不良天气条件影响较大,但其具有空间分辨率较高、几何辐射信息丰富、数据解译相对容易等特点,是应用最多的遥感数据类型[3-6]。在灾害应急中,利用存档的卫星光学遥感数据,可快速开展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及周边环境制图,为尽快掌握灾区基本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利用灾后的卫星光学遥感数据,可较精确地开展交通线损毁评估、洪水淹没交通线评估、灾区交通运行状态监测等应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等卫星微波遥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观测能力,此外,差分干涉SAR(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AR,简称D-InSAR)还可获取地表三维信息,利用卫星微波遥感,可提高灾害应急观测能力,及时开展洪水淹没范围、交通线损毁评估,以及铁路、公路、桥梁、隧道形变监测等方面应用;航空及无人机遥感具有机动灵活、分辨率高、调查周期短等特点,灾害发生后,可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重点目标的交通运输保障要求,更精确、更及时地开展重要交通设施评估、重点路段交通监测等应用。
卫星通信广播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区域广、投送容量大、业务类型多、抗毁能力强等优势,已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重大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发生后,往往对地面通信广播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此情况下,卫星通信广播对于保持灾区正常通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灾害应急中,卫星通信广播能重点保障灾区应急通信链路畅通,通过以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移动广播为主要手段,结合应急车、应急终端等地面装备设备,及时建立天地一体化的交通应急卫星通信广播网络,为灾害交通应急的语音、数据、视频等信息传输应用提供保障。
卫星导航定位是利用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由用户自主完成非询问应答式连续高精度定时、空间三维定位及运动速度矢量确定的无线电定位系统。目前,卫星导航定位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北斗作为我国自主规划建设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成为发展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卫星导航定位能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因此,灾害发生后,利用卫星导航定位及相关装备,结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可以实现移动信息采集报送、应急车辆监控调度、应急交通指挥联动等应用,此外,在通信临时中断情况下,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短报文功能,还可及时报送灾区交通相关信息。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历史罕见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四川芦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接连发生,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灾害发生后,利用空间技术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不受地面环境影响的优势,及时开展灾区交通应急应用服务,为救灾救援工作提供支持。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里氏7.1级地震。地震发生当天,利用灾前环境减灾小卫星光学数据,快速制作了玉树机场及周边地区遥感分析产品,空间分辨率30m,结果表明,震中距州府所在地结古镇约30km,距玉树机场约43km,机场可为结古镇及周边物资运送提供重要保障(见图1)。
图1 玉树地震玉树机场及周边快速制图
四川汶川地震后,灾区又多次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2010年5月29日,汶川县雁门乡发生山体滑坡灾害,图2(a)为利用灾前灾后SAR数据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滑坡体造成国道213汶川段部分交通中断。图2(b)为玉树地震发生后,利用快鸟(Quickbird)卫星光学遥感数据,对结古镇附近次生灾害对交通干线影响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图幅范围内存在大型滑坡,对国道214部分路段造成了损毁。
图2 交通干线影响评估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里氏6.5级地震,由于此次地震震级较大,加上灾区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震给灾区交通造成了一定影响。图3为利用昴宿星(Pleiades)卫星遥感数据,开展地震灾区农村公路损毁评估应用,图幅范围内发生了滑坡,造成了当地多处农村公路损毁。
图3 鲁甸地震农村公路损毁评估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这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死亡人数最多、救灾难度最大的山洪泥石流灾害之一。利用航空遥感数据监测堰塞湖淹没情况,结果表明,泥石流在县城附近白龙江形成了较大的堰塞湖,导致城区部分地区和大范围道路被淹,对应急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见图4)。
图4 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堰塞湖道路监测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利用智能手机、掌上电脑(PDA)等移动终端开展空间信息应用,已成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使用的地震移动终端集成了数据管理、导航定位、通信广播等功能,可实现灾区电子地图、遥感数据的加载显示,及时掌握现场人员的位置信息及运动轨迹,支持道路、房屋等灾害重要目标信息采集分析,实现采集数据的标准化预处理、存档备份,以及报表、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的及时报送。
图5为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原型系统示意图,系统可实现高分辨率卫星及航空遥感数据、地形数据、灾区矢量数据的整合、分类、处理和入库,快速接入现场采集的有关数据,监测评估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损毁情况,实现遥感数据、现场数据和信息产品的二三维展示,可为交通应急指挥、人员物资调度、现场灾情调查等工作提供支撑。
图5 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示意图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建设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应用服务变革的重要力量,交通行业管理日益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公众出行服务更加定制化、个性化、多样化。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能力的迫切需要。
未来,围绕交通运输需求特点,实现通信、导航、遥感的集成已成为行业应用重要趋势:平台层面,卫星搭载能力不断增强,构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的信息实时服务系统成为可能,在天基平台上将逐步实现通信、导航、遥感的一体化集成;载荷层面,视频相机等新型载荷不断涌现,时空数据获取能力持续增强,可能对基础设施监测、交通运行动态监控、位置实时服务带来重大影响;应用层面,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集成应用将更加顺畅,应用广度可覆盖交通建设、管理、运营、养护全过程,应用深度可在交通规划设计、交通施工监测、交通运营监管、交通应急指挥、交通养护等业务辅助决策方面取得突破,应用形式将可能在共享服务等方面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