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端技术人才日益成为企业市场急需人才。因此,本文通过对应用技术大学的产教融合进行研究分析,将其存在的问题性及影响性进行系统论述,主要采用理论概述、问题分析、案例列举等方式,侧重对其“应用技术大学”中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意義性进行阐述,将可能促进产教融合的因素性进行全面挖掘。并针对其问题现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的教学工作开展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教材体系;高等院校
前言: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重要基础教育机构,对未来我国综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产教融合”为研究核心,将研究方向与实质进行名曲,并将其弊端性问题性及相关发展需求进行系统阐明,主要以我国综合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基准,以产教融合为实质目的。同时,结合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真实现状,将“应用技术大学”的迫切性、改革性进行相对论述,为高等院校在技术性、实践性人才培养方面奠定坚实基础。
一、现阶段我国应用技术大学问题现状
(一)缺乏产教融合理念
产教融合理念是当下我国高校及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所在,通过产教融合合理实现生产、教育的结合性,对日后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讲,产教融合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才教育、教学中的方式应用,但部分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在产教融合方面缺乏其理念性、观念性,单一片面认为教学理念及相关工作开展无非是形式化、过场化及流程性,不能充分认识到产教结合的实质性及影响性,从长远角度来讲,缺乏对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规划及工作开展。因此,缺乏产教融合理念是当下主要问题弊端之一。
(二)体系建设形式较为单一
现阶段,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体系建设形式较为单一,无法将其实质性、应用性、教育性进行紧密融合,在相关教学模式及教育方式开展中严重的形式单一,导致了教学质量及效率的长期滞后。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我国部分技术应用大学体系建设形式主要以理论学习、毕业实践为主,通过理论学习、毕业实践可以对其所学技术进行全面应用,但从整体发展及效率提升角度来讲,该方式方法不利于整体效率提升,对学生日后的技术应用及工作实践起到不到任何推动作用。因此,应用技术大学中的体系建设形式单一也是其主要问题弊端之一。
(三)教学方式缺乏实践性
实践性缺乏是导致应用技术大学产教融合的重要屏障之一,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讲,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性主要是其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保障性,但部分应用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严重缺乏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过度注重其理论教学,将课本教学、内容教学形成单一的教育、教学主体,而不是投入到实践应用中去,这样就对其整体教学开展及产教融合造成严重影响。从其长远发展角度来讲,部分应用技术大学对其自身定位不明确,没能将“应用”二字进行明确阐述,长期以往下去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对应用实践的排斥性,久而久之造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性发生。
二、应用技术大学产教融合优化对策
(一)进行“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核心转型
当今时代的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因此,各企业对于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应用技术大学”以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因此,在人才培养核心内容上就要根据当今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转型。也就是说,将原先的注重专业理论知识转变为注重专业技能实践。
首先,“应用技术大学”的教育领导应对学校的教学意义进行重新定位,确立培育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核心理念;其次,要结合现今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引进新型的技术教育资源,培养多专业型的技能人才;最后,注重人才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将来步入企业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2]。
(二)多引进新型专业技术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对迅速发展,目前,大多企业都有对人才的极大需求,然最需要的是多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应用技术大学”要顺应市场需求,多引进新型的专业技术教育,培养多专业技能型人才。注重人才的多方面发展,为社会提供高能型技术人才,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第一,在政府政策方面,应对高等院校的政策适度放宽,并建立“应用技术大学”相关扶持政策,允许高等院校自主进行“应用技术大学教材体系建设”,并对学校实行政府补贴政策,对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学费和生活等方面的补贴,鼓励学校培养多方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第二,在专业延展方面,“应用技术大学”要将学校单一的教学内容进行延展,培养专业全面型技能人才。例如,师范专业可以延展到播音、口语等相关的专业教学;医学专业可以延展到法医、制药等相关专业教学。做好学校的专业延展工作,有助于对人才的全方面培养。
(三)注重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
“应用技术大学”注重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未来进入企业工作的专业人才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高等院校要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问题多加重视。
首先,高等院校要多加引进专业技能实操设备,建设良好的实操环境,确保学生都能够进行实际接触并操作。引进的实操设备可以放在单独的实操车间,为学生门建立一个逼近真实的操作环境。
其次,高等院校要与社会上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的机会,双方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的应对将来步入社会后的种种情况,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
四、应用技术大学的产教融合—以“新工科“”创新为实例
(一)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创新
新工科专业创新必须根据市场发展与就业方向,现阶段我国新产业、新技术的层出不穷,表示着我国产业结构与配置逐渐向高新化、科技化转变,一些传统工业企业及行业日益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从市场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高校在工科专业设置及开展方面应该符合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这样才能大限度推升学生的就业方向与职业规划。其中,专业创新是在原有工科专业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例如:在数控加工操作专业中可以创新融入智能化数控技术、远程网络控制技术等;在机械制造等相关专业中可以融入纳米技术、智能技术。通过对专业课程内容的创新与优化可以将整体工科专业的市场性、时代性充分呈现出来。又例如:以计算机+专业为实际案例,计算机+专业是由“计算机”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工科相关专业,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及范围性,诸多学科都与其紧密关联,将计算机与工科专业进行相对融合,进而产生出更符合市场时代化的新专业,主要包括:网络结构空间安全、服务相关科学及相关工程、智能化机器人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及工业技术等。
(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新知识体系构建
工科专业知识不能只局限于以往的传统性及静态性,应该对整体工科知识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传统工科知识体系主要体现在基础性较强、理论性偏重、涉及性单一、整体性较为松散等特点。因此,应该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进行新知识体系构建。主要构建原则如下:第一、将工科专业的基础性向实用性转型。第二、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实践实验及操作。第三、专业课程内容应涉及诸多学科。因此,笔者建议应该对工科专业新知识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媒体化融入,将知识内容以更为立体化、多元化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其次,要根据新工科实质与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助学科融入,如计算机知识、生态知识、环境学、数学、外语等,使我国高校工科专业知识尽快向国际性接轨[4]。
(三)多元化培养模式应用
高校新工科教育培养应该打破传统的固化模式,并采用多元化科学培养模式,在实施内容、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教育大纲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开展。多元化培养模式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更为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多元化培养模式是指将单一化的工科专业培养教育进行全面化、综合化的系统培养,其中需要加入主动元素,从课程设置、配置,内容选定,教学环境、施教模式等都需要进行结构重构与实质创新。同时,高校应该对其未来工科专业所面临的发展市场化、高端化进行针对性人才培养。例如:软件工程及机械工程相结合产生的“软件机械工程专业”,并将“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素,以人才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掌控能力为核心基础,将多元化培养以更为科学、效率的立体模式充分呈现出来。
(四)结合要素进行合理设计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基地,具有相对的重要性与作用性。其中,高校的作用性在于结合诸多元素在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目前,其诸多元素主要包括如下:大学具体涉及院系、机构;大学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学教师体系及教学模式;大学课程结构及知识体系;大学相关教学资源;大学日常管理体系;大学质量及评估体系、大学实践提供及保障体系等。如何为国家培养更为高品质、高素质的新工科人才就要对上述元素体系进行合理设计。首先,应该确定新工科院系及培养方向,目标的确立对新工科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并起到基础保障的实质作用。其次,对相关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打造高质量、高素质且具有新理念的标准性专业教师队伍。另外,对现有工科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突破,引用新模式、新器材、新环境等,为新工科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前提。再次,对现有课程体系、知识体系等进行重新配置及內容添置,保证符合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即新工科标准。同时,在日常管理与教学资源方面应该进行严格管理、系统整合,对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掌握并给予帮助,对能够提升新工科实施开展的教学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最后,在实践保障体系与质量评估体系方面应该注重其发挥性、开展性。建立校企合作、实践体验等实践流程,保证新工科人才的可用性、优质性及职业性[5]。
(五)加强德育教育
首先,应用技术大学院系专业调整频繁,现有的实训室建设调整速度跟不上专业调整的速度,院系专业调整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但部分院系专业调整频率较快,造成现有实训室建设无法与其同步建设,这种问题性直接影响保障应用型应用技术大学教学质量提升,并造成专业调整与实际教育体系脱钩等情况出现。其次,制度不健全,保障应用型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性工作能力培养,而制度的缺乏性直接导致了实践性工作能力培养的滞后性出现,通过笔者实地走访发现,我国部分保障应用型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部分教育、教学制度无法有效执行与完善,存在相对的形式化与过场性,严重影响了保障应用型应用技术大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最后,负责建设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无法满足各行业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需要、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要基础核心,具有相对的重要性与影响性,而部分管理人员自身专业性知识缺乏导致实际教学、教育及实训室建设中经常出现问题、弊端。无法为各行业实训室建设顺利开展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将负责建设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知识提升作为重点工作尤为重要。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通过不断的专业性培养与教职体系构建,才能起到建设各专业实训室的重要作用[6]。
五、产教融合—以“阿米巴经营模式”为案例
(一)加强理念引用
“阿米巴经营模式”在于对传统应用技术大学内部管理及教学改革的意义影响,从其长远发展角度来讲,应用技术大学应该对其内部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将产教融合的理念性进行明确阐述,主要以引用“阿米巴经营模式”理念为主,通过“阿米巴经营模式”理念引用,对其大学内部及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将原有的等候型教育思维转变为应对性教育思维,这种应对性教育思维主要体现在应用技术大学内部管理与市场需求的融合上,即产教融合的内在体现。具体如下:第一、树立市场理念,学校也是相对市场产品提供的制造者,即优秀人才的提供,所以市场理念树立可以对其内部管理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第二、树立“居安思危”理念,居安思危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对未来教育趋势及内部环境变化的充分认知,这种认知性在于对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体现性,即人才的实践性及理论性融合。所以,从应用技术大学长远发展角度来讲,产教融合中引入“阿米巴经营模式”理念至关重要。
(二)提升教学管理效率
提升其教学管理效率是应用技术大学产教融合的重要基础所在,从产教融合的角度来讲,将其管理效率进行提升可以从一定角度起到促进产教融合的实际作用。“阿米巴经营模式”中注重时间管理及配置。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其内部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势性,将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进行融合,将学校部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企业化借鉴,也是说可以对部分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套用,如:企业管理制度可以应用到应用技术大学管理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更为严格、规范的制度措施,提升其日后企业工作及实践开展的适应性;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将“优秀培养”机制进行更为明确的意义诠释,让学生明白优秀人才需要多方认可及赞扬,提升了自身及学习生活中的认同感及信服度,为日后企业工作及实践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同样,也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融入企业奖惩机制,提升学生的受挫感及挫折感,让其明白日后工作及社会的残酷性,为学生日后的企业实习及相关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师生对教研教改的积极参与
将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应用到应用技术大学教学管理中,对其最有影响的是教师教研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系统的工程,其组织机构旁系较多,有其一定的层次性与逐次性。通过企业管理模式的引进大大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管理体系。首先,将传统教学管理中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精简,将旁系较多的无用组织进行撤销,将以往的逐层、分层管理改革为现代的个性管理与高层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大大削弱了中间管理层的干预度,大大提升了应用技术大学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其次,通过“单位时间核算”的阿米巴经营管理制度可以使应用技术大学教学管理更加清晰化与立体化,进而實现金字塔式高效企业管理模式的形成[8]。
结论:综上所述,“应用技术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我国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处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由于诸多因素使我国的教育形势凸显严峻。因此,通过对应用技术大学的产教融合进行分析研究,将学生职业规划与教育管理进行重点分析,并对相关教育理念进行优化创新,切合实际的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为我国人才培养与运用提供给为宽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邓建青.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8,15(8):14-15.
[2]孟丹.民办应用科技大学的产教融合研究——以安阳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v.4(10):26-27.
[3]刘晶晶,杨斌.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8,96(06):34-41.
[4]唐士亚.文化产业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机制研究——以少女偶像组合为视角[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14(1):00012-00013.
[5]戴晓丹,公丕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2):12-15.
[6]刘頔.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2018,15(8):12-13.
[7]方绪军,王屹,罗瑜.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行动逻辑与启示[J].职教论坛,2018,698(10):123-128.
[8]黄彦辉.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因素与对策研究[D]2018,47(8):14-15.
作者简介:
范宋伟(1984.3-),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应用技术大学的产教融合研究;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课题;项目编号:HMXL-2018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