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煦
摘 要:近几年,我国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博物馆事业也在不断进步。随着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研究、保护、管理、展示、数育、服务等需求不断提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正在改变着文博行业,文博行业不断涌现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然而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博物馆仍停留在数字博物馆阶段,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博物馆。文章针对智慧博物馆发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智慧博物馆;发展探索
引言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社会公众的殷切期待,博物馆转型势在必行。但是,要让政策愿景落地生根,需要通过实践和合理的中程理论作为方法指导。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AI等新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催生了智慧博物馆。
智慧博物馆有别于前几年热议的数字博物馆,它不再是简单地将藏品和展览数字化,而是借助互联网包括AI等技术,让博物馆中的藏品、展品等各种博物馆要素,特别是博物馆自身甚至是博物馆的观众都变得更加智慧。智慧博物馆还可以做到智慧保管和保护、智慧展览和管理等。
1智慧博物馆发展的条件
1.1全球信息化为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8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百度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了“AI博物馆计划”。计划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百度的AI技术,为用户提供拍照识别文物、语音导览等服务。诸如此类的VR、AI技术让如今的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浸入式参观,展陈方式也正朝着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发展。当前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提供便利。博物馆作为一个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体场所,也应与时俱进,智慧博物馆的发展顺应了新趋势。
1.2社会大众日益提高的文化层次促进智慧博物馆的成长
如今,我国的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成为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的文化场所。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国博物馆数量已近5000家;2017年全国博物馆有超过9亿人次走进博物馆,涨幅超过5%。
1.3博物馆自身职能的转变推动智慧博物馆的发展
如今的博物馆已不单单是一个收藏、研究、陈列的科研单位,教育功能也是举足轻重的。博物馆智慧化加速了博物馆的转化升级: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从人工登编管理转变为数字化管理,展陈形式从传统的展柜、展板转变为数字化的“互联网+展览”,展览资讯从传统的纸媒传播转变为互联网传播等。在文物修复方面,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等也都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撑。
2智慧博物馆发展探索
2.1得益于互联网的东风,我国文博信息化事业蓬勃发展
目前,国内许多博物馆在建设数字化管理、展示的平台。较为普及的有:应用于数据传输的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应用于文物数字化的三维建模和GIS、应用于导览的室内定位技术、蓝牙和RFID等近场通讯技术等。故宫博物院推出的“3D故宫”软件,可以以虚拟角色的视角游览故宫,配以各个景点语音讲解,用户可以在线上环境中了解历史知识,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故宫的风貌,有身临其境之感。湖北省博物馆对曾侯乙编钟及其他7件乐器进行了高精度文物模型复原,通过触控屏进行操作就可以听到编钟的真实声音,使观众感受到古代文明发出的韵律。湖北省博物馆还在尝试用计算机对文物进行3D虚拟复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虚拟修复。目前,已经修复了100多件文物。南京博物院已将RFID技术应用于文物保管领域,如文物出库,系统会自动进行扫描,并将扫描信息录入计算机,为文物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和手段。金沙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在这些方面也已经做了积极探索,并且有很多成功经验。
2.2推动传统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转变,使其成为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
在人類文明之旅中,博物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不仅是文物保护的阵地、文物收藏的绿洲,也是文物管理的家园。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扎根生长,通过一代代中国人的辛勤努力与不断创新,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为了让中华文化这棵大树枝繁叶茂,让传承体系更加完善,我们应当将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引入博物馆,将其运用于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打造智慧博物馆,让人民群众在文化遗产的空间中漫游,了解更多历史文化知识。
在建设智慧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其公共文化机构的特性,通过独特的方式,将丰富的人类历史文化资源呈现给民众;另一方面,我们应当脚踏实地、集思广益,不断创新、挖掘、提炼文物资源的价值,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我们要改变过去的单一管理模式,并转向对文物资源的动态管理,使之从原先的文物信息管理平台发展为综合性的管理平台,从过去的文物实体展示演进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物资源进行生动展示,从而推动传统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转变,使其成为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
2.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实际需求建设开放共享的智慧博物馆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的发展如火如荼,通过构建统一的云计算平台,完善智慧博物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系统提供云计算环境。数据是智慧博物馆的核心资源,通过构建统一的大数据分析与信息共享平台,对博物馆的服务、保护、管理、运维、研究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及决策支持,实现博物馆关键信息的实时分析与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并对业务系统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加强精细化管理。
2.4智慧博物馆使文物保护利用与新时代文化建设同频共振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智慧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展厅、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宝库,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缩影和人类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崭新篇章。智慧博物馆不仅可以将历史文化资源生动鲜活地展示出来,还可通过多元的宣传手段诠释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作为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博物馆将人文研究、基础教育、文物收藏与保护作为体现价值的手段,以文物欣赏、文化传承作为使命和职责。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调研时指出:“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这为我们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当前,全面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例如故宫博物院就在博物馆智能化展示与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故宫博物院通过创造性地建设虚拟故宫,不仅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巧夺天工,而且还有助于民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使文物保护利用与新时代文化建设同频共振。
我国现存的文物资源有不少都位于城镇与偏远山区,如果缺乏有效管理,就会使文物资源面临保护无力的困境。例如我国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等项目,就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义重大。未来,我们仍要不断在保护方式和保护手段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结语
当前的智慧博物馆的转变还处在起步阶段,并不普及,建设现状良莠不齐,发展进度不一。为了更好地推动智慧博物馆发展的进程,应最大化地整合智慧化技术,让这些技术展现在公众面前,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另外,需要完善智慧博物馆的标准规范,面对飞速发展的新技术,有的放矢高效地应用、推广新的技术,让智慧博物馆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朱仲华,郭云菁.浅谈AR技术在智慧博物馆中的应用[J].文博学刊,2018(3).
[2]王春法.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1).
[3]贺琳,杨晓飞.浅析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现状[J].中国博物馆,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