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摘 要:总体上看,央企改革较为顺利,省级国企改革也有相当的进展,国企改革的主要难点在基层,因为有市场竞争力的国企少。区县级国企有待于寻求改革的新思路。
一、国企势大,央企表现优秀
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力压美国,入围数首次居于榜首。即使不计台湾地区的入围企业,中国已经以119家与美国的121家旗鼓相当。某种意义上,这个数字比GDP更有说服力,GDP数据难免有统计误差,而财务数据的精确性、严谨性和可复查性,胜过GDP统计。当然,这份榜单也暴露了我们的弱点,民企数量不够多,产业结构不够高级。这个名单中,央企占了48席,更有不少企业出身自地方国企。对国企持批评态度的人士,会觉得国企的大发展得益于政府垄断,不能体现为真实的竞争力。
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不过,对于国企的态度,事关改革路线,值得推敲。一方面,从经验上,国企效率低,治理和管理毛病的确不少;另一方面,国企中确实有格力这样的优秀企业,经营指标非常优秀。
通过理论上否定国企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把国企打翻在地,彻底私有化,这种改革思路,在俄罗斯、东欧、南美都实施过。可是,在打倒国企之后,这些国家的民营企业就此平步青云?高科技企业进步神速?一个也没有。反倒是采取渐近改革思路的中国,各方面进步巨大。
对于后进国家,做大的国企和与优秀民企一样,都是宝贵的经营成果。央企的做大,正是当年中央”抓大放小“国策的”宝贵政治遗产!值得我们珍惜。
二、顶层设计
中国国企改革经历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放权让利,经历了90后代中后期到2002年的抓大放小。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国企又经历了十年高歌猛进(坊间有称国进民退),体制改革似乎有些停滞。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分类改革,控参结合,有进有退,推进混合制改革。这次改革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在顶层设计上,区分了行业属性,分类改革。
三、央企改革顺风顺水
到今年,中央企业(仅限国资委旗下)目前的完成度为三分之二。中字头国企约有100家左右,改革主要覆盖于一级集团以下的子孙公司。主要改革形式为:重组,增发,增资,上市。央企证券化程度较高,一部分央企早就通过上市,实现了初步的混合制,改革基础好,只需要依据情况作出控股参股或股权进退的调整,即可功成。
中国联通即是一例。其混改方案以增发为主要形式,对百度、阿里、腾讯、京東等四家巨头定向增发。BATJ以780亿元人民币的总对价,成为中国联通的战略投资者。联通集团对中国联通的持股比例从原来的64%降低到为37%,从绝对控股转相对控股。从重组后的表现看,业绩改观明显。民企介入董事会后,促进了联通内部改革,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化,冗员减少,竞争力增强。
四、地方国企:艰难前行仍须探索
四川省级国企的总资产达9万亿元。目前其省级国企进度已经完成了的二分之一。而省级以下的地方进度则较慢。国企改革最艰难环节就在基层和地方。省级以下地方优质国企少,证券化程度低,实现混合制有难度。越到基层,问题越突出。到区县一级,国企基本上沦为融资平台企业,公益性强,自生能力极弱。
四川省的省级国企,其优质性与平台功能集于一体。以四川发展为例,其总资产达万亿,其下属有六家上市公司,平台资源雄厚。省级国企还有四川航空这样优势企业,上市在望。国资委旗下其他资源型、文旅类、能源类企业,混合制前景也是一片光明。今年七月,四川省179个国企拟混改项目进行集中推介,资产总额超过3200亿元,拟引入社会资本超过430亿元,合作形式为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合作,行业上涵盖了金融、文化旅游、房地产、节能环保、能源化工、数字经济等优势产业。
西部重镇成都,其国企表现远不如省级。成都市级国企仅有两三个上市平台,证券化程度较低,这成了成都国企混改之痛点。成都《成都市市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中,提出未来以资本证券化作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渠道。
成都之外的地区,情况也不容乐观。成功的混合制案例是五粮液和舍得酒业,二者都是上市公司,一个增发,一个卖壳,都借混合制上走上了新路。但他们情况特殊,在其他地市州县没有可复制性。
近期,成都双流区提出了国企改革目标,到2021年,设立3家一级集团公司,培育信用评级为AA+的企业2家、AAA的企业1家,控股或参股上市企业达3家以上,实现“一级企业负责资本运营和集团管控,二级企业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运营,三级企业原则上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区属国企横向重组、纵向整合优化。
在区县一级,因地制宜,梳理主业,重组原有国企,精简数量,组建集团,做大规模,集团化管理国有资产,在此基础上,实现治理的改善和政府股权有序进退,也许是县域国企改革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