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亚辉
摘 要:近些年,我国的社会经济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不断进步 。然而部分大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破坏了自然水文特征,在城市焕然一新的同时,却难以抵抗雨季来临时的内涝,造成“城市看海”的现象频发。而“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为改善城市水资源、预防洪涝灾害发生、兼顾城市径流污染控制、推进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等问题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之前需要对相关城市近年污染情况、环境保护、城市建设进行全面的调研考察,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进行明确的思考、总结,提出和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为今后城市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按照规范化建设的原则,实现了海绵城市建设中各种功能或者各项设备发挥自身作用的目的,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建设“海绵城市”的城市理念、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研究,保证城市水资源、地表径流的恢复。
关键词:海绵城市;视角;城市建设;思考
1 引言
目前,大多数的城市发展建设对于绿地系统的设计研究都存在着较多问题。海绵城市理论的诞生与实践研究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城市蓄水能力的提升、降水的净化均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降低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几率。
2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我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在应对城市内涝以及水污染等问题上的弊端不断显露。在傳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中,城市排水主要依靠工程管道、管渠等基础工程设施,对于城市的防洪规划和排水工程规划相对滞后,对雨水资源的再利用意识薄弱。这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忽视了自然的力量,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如城市内涝、水资源污染、水生态破坏等水资源问题。纵观过去几十年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编制,我国各大城市普遍缺少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专项规划,仅在城市排水、防洪、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中对雨水问题有所涉及。同时,在进行城市排水规划编制时没有确定雨水的资源地位,主要以排放为主,涉及雨水再次利用的部分少之又少。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正是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建设思路,通过国际上已有的成功案例借鉴,结合我国国情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3 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要点
3.1 以保护及修复水生态环境为优先目标,对水生态敏感区进行重点保护性开发
将城市河流、湖泊、湿地、水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从政策角度纳入非建设用地,明确这些区域的规划使用蓝线,明确规划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山地、湿地、湖泊、林地等生态空间格局。通过调研研究结合现有问题制定合理的保护及修复策略,使之与城市雨水管道系统、超标雨水排放系统以及低影响开发系统相衔接,实现生态的整体有机循环。
3.2 植被资源对城市绿地的维护与研究
植被可通过冠层来进行蒸腾和截流,提高绿地土壤的渗透能力,增强绿地对雨水的管控能力。通过对城市植被进行保护,使城市建设中出现小型森林和中小型绿地,以此来增加城市绿地的总体覆盖面积。对绿地的植被要制定合理可行的植物养护标准规范。在保证绿地植被美观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冠层的修剪和削弱。同时,加强对不同树种的截流降水能力,让不同的植物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截流降水能力,使其截流效果达到最大化。严格挑选能够经受长时间雨水浸泡且能够对雨水进行净化的植物,加大这类植物的种植量。
3.3 研究建立面向可持续运维的雨水收费制度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市民对此还存在较大争议,其主要原因是对地方当局缺乏信任或者认为排水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但雨水收费制度是确保海绵设施可持续运维的重要保障,这不仅有先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而且也是转变我国居民水资源管理理念、发动全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途径。当然,通过宣传教育达成广泛共识、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与原则。
3.4 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的重点建设区域
在城市规划阶段,应加强专项规划的支撑作用,将低影响开发策略的建设区域作为专项规划,综合考虑当地城市的经济水平、水文环境、地质条件、用地性质、功能布局以及中长期规划发展目标等条件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原则和目标要求,并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重点建设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
3.5 土壤对城市绿地的维护
土壤是天然的蓄水池。随着海绵城市理念深入推进,各个城市在建设低影响的城市生态环境开发建设前,都会对城市的土壤成分及土壤的渗透能力进行调研,并将土壤的吸水和渗透能力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选址依据。针对城市滞水能力较差的绿地土壤,可通过对地形的微改变来增加雨水流经绿地的长度和范围,扩大雨水流经绿地的时间,让绿地土壤充分吸收雨水,让绿地土壤发挥出下层空间的滞水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可通过对植被的根系进行穿插、分割等处理方式进行绿地土壤的孔隙改变,让土壤更加聚集,提升绿地的渗水能力,充分发挥出“海绵体”的作用。
4 海绵城市建设政策建议
4.1 加强审批环节的管控机制
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加强设计及施工单位资质审查、施工图纸审查、开工许可审批、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管理。城市水利部门应建立河道、湖泊等水系的管理及保护机制,建立针对城市本身特点的低影响开发及雨水调蓄利用的管理制度。
4.2 加强社会参与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普惠社会的环境保护和开发项目,无论是城市雨洪水造成的灾害还是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都涉及到了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所以海绵城市建设要动员全社会参与。要让广大社会群众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具体建设要求,通过政府以及各级媒体进行宣传,并推出一批示范性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让老百姓真正了解海绵城市的建设内涵,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或者习惯,以此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4.3 积极顺应海绵城市建设风险随生命周期的演进规律,与时俱进把握风险管理重点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明显的全生命周期特征,在不同的周期阶段,各风险因素的活跃程度及其相互关系是不一样的,随海绵城市建设生命周期演进,风险管控的侧重点也应从“技术与资金保障”向“法规完善优化、管理精细化”逐步推进。
5 结语
“海绵城市”的全面创新,对传统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转折,“海绵城市”的出现为我们改善了水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减少了内涝灾害的发生,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使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互相结合。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生态环境将成为我们重要的保护对象,从基础的建设变成文明生态的建设,实现“海绵城市”和生态城市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振,韩凌云,阮宏华.生态学视角下海绵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苏建设,2016(2):34~37.
[2] 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3):7~10.
[3] 夏军,翟金良,占车生.我国水资源研究与发展韵若干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11(9):45~51.
[4] 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5):78.
[5] 徐振强.我国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申报策略研究与能力建设建议[J].建设科技,2015.
[6]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