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会哭吗?

2019-10-21 08:17唐宝民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流泪眼泪灵魂

唐宝民

少年时代,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那时的我,经常会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感动,流下眼泪;流着泪读书,是我们那个时代司空见惯的事。这种现象并非我本人所特有,许多那个时代喜欢读书的少年,都有或多或少的流泪读书的经历。

时光一点点地老去,当年的小小少年,已经长大成人;许多事情都在改变,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对书的热爱。现在的我,仍在不断地读书,特别是专职写作以后,读书更是成了日常。这些年来,也读到过一些令人感动的书,但我发现:我却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轻易流泪了;心中的感动仍在,眼泪却变得极其吝啬了。一次笔会上,和一个同龄的文友交流这个问题,他也有同样的感触。他说:“少年时代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流了那么多的眼泪,可现在为什么就不再轻易流泪了呢?是現在的书不能再感动我们,还是我们的心灵变得冷漠了呢?”

其实,这也是我的疑问,我也常常这样反问自己:同样是阅读,现在的泪点为什么高了呢?是我自身的原因,还是别的原因?我想,各种因素都兼而有之吧。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走入社会这些年,有了太多复杂的经历,心灵已经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敏感与单纯,迟钝之心便不会轻易感动;从社会的角度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感情也就不再那么冲动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有很多伟大的成就,但也有物化的功利和拜金,很多人崇尚的是“不相信眼泪”。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寒冷的岩石上,兀鹰不停地吃他不断长大的肝脏;但卡夫卡却暗示:“人们对这种变得枯燥无味的事会感到厌倦,神变得不耐烦,鹰也感到不耐烦,伤口也渐渐愈合了。”

当我们读书的时候,不再为书中的故事和人物而哭泣;当别人不相信眼泪,当很多人被房贷、车贷、小升初压得喘不上气来的时候,眼泪只能为自己的穷困而流。这实际上凸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当眼泪不为一种感动而流,我们就失去了温情和怜悯,所有殚精竭虑的追求都只余下功利的得失。

哭泣不完全是懦弱的表现,它还代表着善与同情。一个不再轻易哭泣的人,固然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坚强者,但同时,他的内心也缺少了一份悲悯情怀。作家王开岭说:“哭泣是因为灵魂的难度与真实,是精神严肃和强烈震动的结果。一个对生命特别忠诚与虔诚的人是无法抑制住哭泣的。”经历过大苦大悲的人,对哭泣的理解是深邃的。经济学家赵人伟先生曾借给顾准一本英文版的《茵梦湖》,顾准看完还给赵人伟时说:“我已经哭过了。”

拥有艺术气质的心灵,是特别容易被感动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老的俄罗斯画家在林中散步,当一轮满月徐徐从树梢后升起的时候,他突然被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终于,他深深地跪了下去。在所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中,作家更是一种最容易感动的动物,因为他内心装着的是对生灵的同情与悲悯。叶芝在《失窃的孩子》中忧郁地写道:“走吧,人间的孩子/与一个精灵手拉手,走向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一个不会哭泣的作家,很难写出伟大的作品;只有那些透过自己的泪光打量这个世界的作家,才有资格创作出撼人心魄的文字。诚如摩罗所说:“一个深陷地下室、只能以谛听和遐想拥有世界的诗人,最能感到灵魂的难度与真实。雪原上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每时每刻的杀伐、掠夺、血腥、不义,像百川归海一样全都汇聚到这地下室来,汇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来。面对这份真实,他无法抑制住哭泣,面对这份难度,他不得不认真寻找精神的出路。”

当我们打开一本书时,忽然泪流满面,那是因为我们又找回了少年时代的纯真;当我们心中柔软的一隅还能被书中的情节打动,说明我们的灵魂中还保有善良的精神向度。哭泣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述,它展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忧伤气质。当我们重新学会哭泣的时候,说明我们又重新学会了爱这个世界、学会了爱这个世界上的人、学会了爱我们自己。

不要总是强调现实的各种情形已经使我们心灵老化、使我们不再感动,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失去了率真。帕斯卡尔告诉我们:“我只赞许那些一面哭泣一面前行的人!”

孤山夜雨荐自《检察日报》2019年6月28日

猜你喜欢
流泪眼泪灵魂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感动得流泪
眼泪
你是我一生中的一件最美好的事
妹妹的眼泪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爱流泪的海龟妈妈
灵魂树 等
完形填空三则
漂泊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