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景再现”为例浅谈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与戏剧表演语言艺术的异同

2019-10-21 16:42王志文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演员播音员稿件

王志文

摘要:播音主持人的播讲稿大多是由新闻记者采写的,一些市县级电视台的播音员和记者出镜时存在语言不连贯、表述不客观的现象,不符合新闻传播的要求,也达不到新闻传播的良好效果。本文对播音主持和戏剧表演中的语言表达如何更好运用情景再现这一技巧进行分析,促使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能够适应新常态下“采、编、播”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播音员;稿件;语言表达;情景再现;演员

情景再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概念是指:用真人或复述的方式对过去当时或者虚拟的现场、情形模拟和再现。广义上讲,它们两者中的情景再现的概念是相似的,如果仔细分析此概念,可以进行一次对应,“真人”“模拟”对应戏剧表演,“复述”“再现”对应播音主持,二者都着重体现着“再现” 的意义,因此两者的情景再现在广义上讲是相同的。

从狭义上讲,“情景再现”是播音主持专业里的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在当下媒体发展的大潮中,媒体从业人员已是向着“采、编、播”全能型人才发展和迈进,这也是时代赋予媒体从业者的新要求。播音语言创作的目的是以播音员、主持人为载体,来传达信息给受众的,是一项带有播音员、记者主观感受和认识,且有一定社会舆论导向、宣传作用,具有时代意义的信息传播任务;而表演创作是演员完全进入模拟的画面,用身心去完整、深刻地阐述一个人、一件事、几个人、几件事,以此来体现思想、感受,完成创作的过程。两者的概念存在差异性。或者说播音主持中的“部分再现”讲求恰到好处,合适即可,戏剧表演则是“完整再现”淋漓尽致,浑然一体。

(一)创作角色位置关系

即播音员与作者、演员与角色、播音员与受众、演员与观众、播音员与演员几组关系在创作过程中的位置关系。

无论播音语言创作还是戏剧表演创作的情景再现都应注意“再现”的效果。无论作品多么优秀、动人,在创作过程中现身说法的是播音员和演员,他们担任着思想感情传达的重要任务,那么播音员与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创作位置是相似性的,而两者与作者和角色的对应关系是我们应该分析的,播音员播读的稿件大多是记者采写的内容,演员表演的剧本大多是编剧所创,我们知道播音有声语言创作是播音员对文字的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通过对稿件的分析,加入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最后表达出稿件内容本身的思想,播音不应该一味追求自我认识而偏离了稿件本身,这个要靠播音员自我的把控;同样,演员演绎的文学形象是剧作家创造出来的,演员的创作不应该是纯粹的自我想象、自我表演,演员必须服从角色的要求。例如,不同的人去演绎林黛玉这个角色可能有不同的艺术效果,但都不能违背她原有的文学形象。其次,播音员和演员都是创作者,观众和受众都是欣赏者和感受者,任何一篇稿件的表达和角色的演绎都应该是演员与观众、播音员与受众共鸣的过程。播音员往往以“旁观者”出现,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在讲述“他”“她”和“他们”,加入自身感受認识和情感时,又是以“第一人称”的“我”出现,但讲究“点到为止”,在播音创作过程中不占主导位置,在表达过程中起到了“连接线”的作用;演员始终以“第一人称”出现,始终是“我”在演“剧中的我”,是虚拟的 “自我”,但应做到感情的“真我”,在表演创作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由此可见,播音语言创作和戏剧表演创作中,角色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但都是需要播音员和演员尽力统一,这是创作的前提。

(二)情景再现中想象过程的异同

播音语言创作对播音员想象力的要求是较高的,一名优秀的播音员、记者必须具备敏感的心灵,稿件的写作以及语言表达的目的是为了叙述人情冷暖、社会百态,是为了发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直接面对面接触事情的真相,这就需要我们依托稿件的内容,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和经验感受充分地想象,“感受”是“理解”到“表达”的桥梁。置身其中,获得现场感产生“我就在”的感觉,通过想象在脑海当中浮现稿件所描写的画面,触景生情产生具体感受,情感要饱满,感情要真挚,但不能“忘乎所以”,做到“适合而止”。2014年9月27日一名记者在拍摄消防员营救落水群众时,几名营救人员包括他本人被江水卷走不幸遇难,但却在最后被水淹没的一刻仍然不忘关闭摄像机,才使拍摄素材得以保存下来,而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在播报这则新闻的时候,内心被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为了给观众展现当时的感人情景,我必须深入到稿件的故事当中,通过情景再现给观众讲述新闻事实,而当时出镜的时候眼睛已经湿润了,内心非常悲痛,但我必须控制住情绪,尽力做到准确、客观且有感染力地表达出这名记者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从而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播音员应该注重自身想象力的培养,才会增强自身的感受力,才能在创作时调动更多丰富而饱满的感情,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创作手段。

相比播音创作,表演对于演员的想象力水平要求更高,演员不但要想象角色的形象,同时要想象自身创作出来的角色形象,想象力的培养是表演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有人说:“演员是一个人在过两个人、几个人的生活。”演员的想象力越丰富,创作出来的角色才会越生动感人。

播音员的想象力是将稿件文字想象成具体的“视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稿件”到“我”;演员的想象是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即“剧本”到“我”再到“角色”。两者都需要想象力的培养,但过程是有差异的。

(三)情景再现表达效果的异同

播音语言创作是播音员、主持人运用主体语言和副语言(肢体、表情等)的综合运用再现稿件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加入自身感受和理解是最终的表达,但讲求“点到为止”某种意义上讲只是部分的情景再现,可能会让受众感觉“意犹未尽”;而表演则不同,演员是完全为角色、人物而服务的,是一种忘却自我的投入状态,表达的手法多样,形式夸张。

播音语言的“真实感”也称播音语言的亲切感,“真实感”是给人以亲切的感受,“亲切感”是播音语言六大特点之一,播音语言的亲切感从内容上要符合受众的期待心理,要做到“可信”“情真”,同时又不缺乏“新鲜感”,广播电视传达的信息很多,我们传播的语言不应是人尽皆知、老生常谈的,那些难以理解、听起来吃力的东西也是受众不喜欢的,那些虚情假意、故作多情的内容更是令人厌烦的;表达上,要张弛有度,控纵有节,不能一味追求“小音量”“近话筒”的表达技巧,这样会形成机械的、雷同的声音效果,我们应做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与内容”的多样化表达模式。坚持传者和受传者的“平等”关系,这种平等制约着传播者的传播心态,使播音语言充满尊重、友善、通达、体贴的特点,当然,传播者不能一味地追求亲切而忽略了内容的准确表达,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而这样的“亲切感”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表演艺术中的“真实感”与播音语言中的“真实感”是有差异的,“真实”是确实存在的人们都知道的东西,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舞台上的真实是把现实中所没有的但有可能发生的事物称为真实。”

其一,松弛和控制是播音员在话筒前的良好状态,也是演员进行创作时的心理和生理必须具有的状态。话筒前的状态是播音员的基本功,是播音成败攸关的重要前提。播音员在备稿后,很容易在话筒前一下子脑袋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了,这就是缺乏话筒前状态的训练,播音员在话筒前松弛的状态会使自己的心态放松,自信心增强,但松弛不是松懈,播音语言的规范性和庄重性又要求播音员要使自己的状态始终保持积极、兴奋,这又是一种控制,话筒前良好的状态能使播音效果锦上添花,状态不好很容易功败垂成。其二,播音员、主持人在备稿结束后的感受和过程是短暂的,不能过多停留于“自我享受”的过程,要迅速回到话筒前的状态,因为播音的任务是传达信息,重在传达,而感受只是辅助表达的过程,不能在创作中占有太多的时间和空间。其三,情景再现的运用应注意对于不同类型稿件要做适当把控,例如新闻类稿件的情景再现运用就要坚持少而浅的原则,而文学类稿件情景再现的运用就相对多而深。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为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传统媒体纷纷向融媒体转型。然而,对于传统媒体记者、播音员来说,实现向融媒体记者、主持人转型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不断学习最新采编技术,提升传播能力、拓展传播领域,是我们实现自我、放飞梦想的广阔舞台。新时代的媒体从业者,应做到“采、编、播”技能于一身,熟练掌握各种新科技设备、新媒介、新平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不忘初心。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展现新形象、新作为,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演员播音员稿件
我的问题③
杂技艺术与音乐简析
《琅琊榜》浅评
陈道明越俎代庖
完形填空训练
基层播音员的自我培养
电视播音员“背诵如流”的秘密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