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国记新闻报道中的求异思维运用

2019-10-21 16:42付首鹏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稿件作文

付首鹏

“为文但求一句新”。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一个“新”字,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和挑战,做到常“新”,成为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辑解国记三十余年新闻实践为例,通过对其新闻报道中处处体现的求异思维进行分析,以期对当下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实践有所裨益。

《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辑解国记,在其30余年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发表作品千余篇,其中,有20多篇获得全国新闻奖二等奖、省部新闻奖一等奖,被媒体圈称为“一个为民请命的记者”和“操持成全国百万大报”的总编。

细读他的作品,很多只是一些琐言琐事,然而就是这些鸡毛蒜皮,为何却能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研究发现,真正的原因在于其作品中蕴含的别出心裁的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变形思维等新闻求异思维的运用。

解国记在一篇题为《我每年约一个“珍宝岛”折入中俄界河》的报道中,通过侧向思维的运用,把国土流失这样一件事情和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结合起来,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事件是这样的:中俄边界我方境内,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致使江岸线不断向我方境内后退,我国领土在不知不觉出现了丢失。而这一问题地方反映了很久,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作为新华社地方分社负责人,解国记想到了1969年发生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当年有很多人为了守卫这片国土流血牺牲了,现在每年流失的领土不小于一个珍宝岛的面积,难道能无动于衷么?

于是他将此事与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联系起来,报道一经发出就引起了重视,一场新的保卫“珍宝岛”战役打响了。

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同一个问题。1992年5月,解国记在参与由河南省一副省长带队的全省乡镇企业会时,发现观摩团每到一处参观,都受到热烈欢迎,唯独到了长葛市黄河磨具厂吃了闭门羹。该厂厂长在简单介绍情况后,便提出了谢绝所有人参观生产线的要求。

鉴于这种情况,很多随行记者就去了那些热心接待的厂里采访了,唯独这个厂没人去采访。然而解国记却觉得这很反常,一个小厂长,来了这么多“大官”看你的企业,应该是一种荣幸,怎么会不让看呢?里面一定隐藏着什么。

果不其然,当他再次来到这加工厂时,找到了真正的原因,不让参观是因为怕专利被窃取。这对当时来说,真是天大的新闻。而最终,这篇报道由于选材、角度、立意和效果都好,被评为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解国记发表过一篇关于全国中小学生作文邀请赛的稿件。在接到这一选题时,这个比赛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就是这样一件事经解国记的采写,却引起了全国规模的大讨论。

究其原因,在于解国记独辟蹊径,创新写作方式。他认真翻看了这次比赛出的作品集,一篇题为《名声》的作文吸引住了解国记。这篇作文大概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在一所农村学校里,一名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学生,因为借给男同学一支钢笔,被班里其他同学说成是这个男同学的“媳妇”,这名女学生的课桌上还被同学们贴了“囍”,因为这件事这名女同学的“三好学生”荣誉也受到了影响。解国记就将这个作文故事,浓缩成了稿件的导语,随后在稿件中交代了故事的来由。通过一篇作文,与大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就产生了很强的社会效果,也引起了一场全国关于早恋的大讨论。

解国记的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变形思维方式,他通过把写作的对象,稍加改变,就是读者对这件事情有了新的触动和启示,进而产生了认识上的巨大飞跃。

解国记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求异思维的做法,使報道别出心裁,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而能够在新闻报道中对求异思维运用得如此之妙,这也与他本人丰厚的人生积累、高度的责任感、锐意改革的精神和对新闻事业的激情追求不无关系。

解国记曾在一篇日志中说过这样的话,“作为一名农村记者,一年能为农民说上一句话,比评上10篇、20篇好稿意义还大。”

这些因素也决定了,解国记的新闻求异思维虽然多应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但其新闻报道中显露出的求异思维精神,却对当下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仍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信息琐碎的环境下,有新意、有创意的新闻作品,更显得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稿件作文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的问题③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陈道明越俎代庖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