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夏
摘 要:配煤和炉墙石墨的生长都是影响推焦电流的重要因素,做好推焦电流的预防工作是控制难推焦事故的最佳方法,本文主要针对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6m焦炉难推焦事故频发的原因和预防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炉墙石墨;推焦高电流;解决方法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共有6座6m焦炉,其中一炼焦2*50孔焦炉于2000年投产,已使用近20年,达到中后期炉龄。近年来焦炉推焦高电流、难推焦事故经常发生,每次发生难推焦事故后,都会对焦炉炉墙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焦炉炉墙直接损坏,使得焦炉的寿命大幅度的缩短。所以加强对难推焦事故频发的研究力度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难推焦的次数,而且还可以保证焦炉能够正常生产。
1 焦炉难推焦产生的主要原因
1.1 炉墙石墨
焦炉炉墙石墨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配煤比发生变化,配煤比发生变化会出现个别燃烧室出现温度过高的现象进而导致炉墙石墨快速增长;二是,装煤量过少,装煤量过少会出现个别炭化室炉顶空间温度过高(大于850℃)的现象进而导致炉墙石墨快速增长,炉墙石墨的快速增长导致炭化室墙面的石墨更厚,进而导致推焦阻力大幅度的提高,最终使得难推焦事故发生的概率变大。
1.2 生焦
焦炉生产过程中:由于燃烧室的加热制度发生变化使得标准温度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以及斜道堵塞和煤气孔板不合理导致焦炉炉温偏低、设备检修等原因提前推焦、出焦时摘错炉门以及装煤口堵煤等原因造成焦炭过生,导致推焦高电流,甚至发生难推焦事故。
1.3 过火焦
焦炉生产过程中,由于焦炉检修不能按正常推焦顺序推焦、孔板尺寸不合理造成煤气加入量过多以及加热制度变化后温度测调不及时,导致燃烧室的温度偏高,生成过火焦,致使焦炭过碎,导致推焦高电流,甚至发生难推焦事故。
1.4 配煤质量影响
配煤的质量不仅会影响煤炉的收缩度,而且还会影响焦炭的稳定性,当配煤的质量发生了波动,煤炉的收缩度就会相应的减小,而且焦炭也不会完整,进而导致推焦大电流的现象发生,最终引起难推焦事故。2019年4月份一炼焦因三兴低硫1/3焦煤用完后,配用黄陵气煤,5月份三兴低硫1/3焦煤进厂后停配黄陵气煤,三兴低硫1/3焦煤和黄陵气煤的最终收缩度分别为31mm、49mm。配煤最终收缩度越大,越容易推焦。通过对黄陵气煤配用前后的推焦高电流进行统计发现,配用黄陵气煤后推焦高电流下降约50%。
2 焦炉难推焦预防措施
2.1 控制炉墙石墨生长
控制炉墙石墨的生长可以预防和减少难推焦次数,控制炉墙石墨生长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烧空炉墙、用钢钎清理墙面的石墨;二是在推焦杆头安装合适的刮刀以便及时清理墙面的石墨;三是严格控制装煤量确保炭化室炉顶空间度适宜;四是降低集气管的压力以降低炉墙石墨生长的速度。
2.2 生焦处理
当燃烧室的热工制度发生了变化,必须及时调整标准温度及煤气孔板,确保标准温度的准确性;斜道口堵塞后要及时清理;加强对设备的检测管理力度,降低设备事故发生的次数,尽可能的避免焦炉作业时检修设备和热修补炉;严格控制推焦出炉的时间,将推焦的实际出炉和计划出炉的时间差控制在5min以内;及时处理装煤孔口堵煤可以避免焦炭偏生的现象发生。
2.3 过火焦处理
如果炉温偏高是由焦炉稳压不稳定造成,那么在检修期间就需要时刻关注焦炉的稳压制度,一旦出现焦炉稳压不稳定的现象就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度;如果炉温偏高是由日常煤气流量加幅过大或者煤气加入时间过早引起,就需要增加炉温的日常检查次数,同时还需要根据炉温的实际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炉温的稳定,此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改变煤气流量和空气量以控制炉温。
2.4 严格控制煤配质量
严格控制煤配质量是预防和减少难推焦次数的重要手段,一是在保证焦炭质量和配煤成本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部分最终收缩度较大的煤种;二是加强配煤比各项指标的检测不仅可以一定程度的优化配煤比,而且还可以适当的提高煤配质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结束语
近年来虽然焦炉的生产量正在逐渐增长,且生产的过程也越来越顺利,但是在炼焦生产的时候仍然需要注重焦炉的基础管理工作,因为一旦出现难推焦事故就会给焦炉带来极大的损害,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焦炉的寿命,使焦炉寿命明显缩短。找出影响难推焦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并不断的完善预防措施不仅能有效的控制难推焦事故,而且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更长远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于振东等主编.焦炉生产技术[J].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0(2):208.
[2]李哲浩.炼焦生产问答[J].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06(01):168-169.
[3]陈晓舟.6m焦炉难推焦事故频发的原因和预防[J].燃料与化工,2017,29(02):36-37.
[4]朱力华.推焦阻力变化内因和影响因素[J].燃料与化工, 2012,07(01):250.
[5]赵昌辉、张新民.簡述6m焦炉难推焦的原因与处理措施[J].南钢科技与管理,2011,40(0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