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俊 董新 石迅齐
摘 要:姬嫄油田D1C1油藏2010年投入开发,2011-2013年大规模建产,其北部于2013年投产,该区域油藏物性条件差,投产后即低产低效,初期强化注水后边部见效见水,邻井长期不见效,压力保持水平低,驱替系统难建立;本文主要对油藏潜力进行分析,深挖剩余油,通过注采方式调整,长停井治理等方面提高采收率。
关键词:低产低效;剩余油;提高采收率
1 油田地质概况
1.1 地质特征
D1C1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沉积中心,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单斜构造,于砂体沉积的不均一性以及成岩压实的差异,形成了一系列南北向排状分布小型鼻状构造;位于东北、西南两大物源交汇区,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发育。
1.2 储层特征
D1C1油藏具有“低渗、低压、低产”特征,天然微裂缝发育。低渗:平均孔隙度12.2%,空气渗透率1.5mD;低压:原始地层压力19.7MPa,压力系数0.7;低产:油层无自然产能,需压裂改造及注水。
1.3 北部油藏特征
D1北部C2层隔夹层发育,单砂体厚度4-5m,叠加厚度20m;C1层砂体厚度10-20m;北部油层条件物性较差,平面上物性表现为边部好于内部。
1.4 储层岩性及空隙类型
D1区块C1油层组岩石D1C1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分选中等;磨圆以次棱角状为主;填隙物主要以绿泥石、铁方解石和硅质为主,含部分高岭石、水云母及少量长石质和黄铁矿等。储层孔隙类型以长石溶孔、粒间孔为主。
2 开发形势
2.1 生产概况
D1C1北部开发C2C1两个层位,截止目前合计开井27口,日产油17t,单井日产油0.63t,综合含水73.7%,开注水井10口,单井日注28方,注采比3.63,低压低产临时停井14口。
2.2 开发历程
北部因受物性影响,注水井压力高,2014-2016年稳定注水,注采比稳定1.2,16年受关停井影响注采比提升1.2↑1.7,2017年持续强化注水20方↑24方,注采比1.7↑3.3,2018年以来持续强化注水,单井日注24方↑28方,注水强度1.7↑1.9m3/d.m。
2.3 递减形势
D1北部阶段自然递减同期对比下降,标定自然递减同期对比上升,两项递减均超计划运行,油藏开发形势变差。
2.4 能量水驱特征
D1北部油藏压力保持水平较低,但稳定且呈上升趋势,水驱动用程度呈下降趋势。
2.5 含水规律
D1北部因投产低产低效,采出程度低,含水上升率因关停井影响导致2016-2017年较低,2018年因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含水上升,含水上升率逐渐上升。
3 目前主要开发矛盾
3.1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下降,剖面治理效果差
近三年水驱储量动用程度逐年下降,主要因纵向上物性差异较大,常规剖面治理效果较差,井剖面吸水不均,历年措施3次均无效,平面上对应油井池A1井水淹。
3.2 平面非均质性强,驱替系统难建立
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物性好区域油井见效即水淹,邻井长期不见效;压力保持水平平面差异与储层物性有明显相关性,历年强化注水均无明显见效导致压力保持水平低。
4 潜力分析及下步对策
4.1 油井潜力分析及对策
①长停井潜力。D1北部目前14口长停井,其中6口存在套返无效泄压现象,无效泄压导致邻井不见效,分析原层无潜力,非主力层调查发现C2、延9层有油气显示,建议对A2井封C1补孔C2,A3封C1补孔C3;②低产井潜力。北部低产低效井13口,占开井数48.1%,2018年实施重复压裂措施1口,措施效果较差,池215-246井2016-2017年测压显示該井压力呈恢复趋势,下步计划优选该井实施重复压裂,提高单井产量。
4.2 注水井潜力及对策
针对北部注水长期不见效,下步计划实验轮采轮注,通过油水井周期性的“注→闷→采”,在油水井端建立异步不稳定压力场,最大程度实现高渗层段与基质同步渗流、渗吸,提升水驱效率:“注”时间10天,11口井配注273方↑400方,油井停,“闷”时间5天,油水井均停,“采”时间15天,油井开,水井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