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气顶底水潜山油藏合理开发方式

2019-10-21 15:36张倩
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 2019年11期

张倩

摘 要:马古1潜山为气顶底水油藏,经过14年的开发,开发矛盾日益突出,稳产基础十分薄弱,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急需探索合理的开发方式扭转目前产量递减的生产形势,结合区块开发现状,提出实施注气试验,人工补充地层能量,在顶气底水共同作用下,维持油井自喷能力,延长自喷期,提高区块产量,实现了巨厚块状潜山油藏注气开发驱油的目的。

关键词:气顶底水油藏;能量不足;注气试验

0 引言

马古1块构造上位于辽河西部凹陷兴隆台潜山带南端,区块四周为断层所夹持,具有“鼻状”形态的潜山圈闭,油藏类型为具有层状特点的裂缝型块状底水油藏,油藏埋深3700-4670m,潜山顶部发育气顶,气油界面-3918m,纵向上发育两段有利储层,地震反射均为复合反射,连续性较好,上报探明含油面积6.56km2,探明地质储量830.19万t,天然气储量3.11亿方,至2017年底,潜山共油井11口,开井5口,日产油55t,累产油38.9万t,采油速度0.23%,采出程度4.68%。

1 目前区块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油藏天然能量不足,需人工补充能量

区块虽然有气顶、底水,但天然能量开发方式下,地层压力持续下降,初期地层压力41.63MPa,压力系数1.04,目前地层压力35.8MPa,压力系数0.85,地层压力下降5.83MPa,产量出现快速递减,年递减率27.9%。根据每采出百分之一地质储量地层压力下降值与弹性产量比关系,确定马古1块采油百分之一地质储量地层压力下降值1.41MPa,弹性产量比2.63,说明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急需人工补充能量。

1.2 底水锥进速度快,潜山下段水平井快速水淹停喷

马古1潜山原始油水界面-4670m,下段3口水平井垂深-4450m,投产4-6个月见水,见水后停喷、含水上升快,均高含水关井。

2 区块开发精细地质认识

受气顶、底水双向作用,油井均在油环生产,产量、含水稳定。马古1潜山历史投产油井14口,原始气油界面-3918m,高部位3口油井马古1、马古1-1、马古-H103生产气油比高,为保护气顶关井。底部见水停喷4口油井,3口水平井侧钻上返至-4250m油环处生产,顶气底水共同作用下,生产稳定,目前平均单井日产油7.3t/d,生产气油比894m3/t,含水47%。目前開井6口,均集中在中部油环处生产。

气顶膨胀作用有效维持油井自喷能力。对比气顶底水共同作用的见水井马古-H105井和无气顶的兴古7块典型见水井兴古7-H302井的生产特点,马古-H105井2013年见水后自喷期大于4年,阶段产油11.07万t,产量稳定,日产油13.2t/d,含水71.3%。兴古7-H302见水后自喷期15个月,阶段产油2.21万t,高含水关井。

由此可以看出,顶气底水共同作用下,油井生产气油比高,降低了井筒流体密度,维持油井自喷能力,自喷期长,产量稳定。

3 探索合理的开发方式

直井大段筛管完井,水平井集中在-4250m生产,不满足低注高采的注水井网设计原则,分析兴古7块、马古1块太古界潜山油井见水生产特点,认为同层注水开发方式下注水开发水窜风险大,区块不适合注水开发的方式。

结合目前马古潜山油藏特点可以实现注氮气驱油,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主要有气体驱动力,重力分异作用,原油溶气后的膨胀作用等方面,重力分异作用驱油机理占主导作用。

由于油气密度差大于油水密度差,气体向上运移。而潜山裂缝多为高角度缝,更有利于气体上浮。由于表面张力的影响,与水相比,氮气更易进入微小裂缝,驱替微小裂缝中的剩余油,达到有效利用注气能量,结合水平井开发以获得更高产能的目的。为满足注气需求,优选井马古-H203CH(原生产井段垂深4217-4248m)实施注氮气试验。

4 注气应用效果分析与研究

马古-H203CH于2018年4月9日实施注气,初期油压25.76MPa,套压5MPa,日注2.9万方,累注1005万方。注气井组周边有3口生产井见到受效迹象,马古-H203CH上方油井马古-H101、马古-H105井产量、压力均有上升趋势,延长了油井的自喷期。典型井马古-H105生产井段垂深4149-4262m,注气前该井日产油13.2t,日产气7568方,日产水32.9方,气油比573方/t,油压1.8MPa,实施注气20天后见到效果,日产油上升到高峰期的25.2t,日产气为10677方,日产水31.1方,油压2MPa,阶段累计增油1639t,马古-H101井初步计算增加产油量2130t。注气后该块年产油量略有提升,注气前年递减率27.9%,2017年年产油量18944t,注气8个月后,2018年年产油量提高为19481t,有效地减缓了产量递减的趋势,注气试验收到预期效果。

5 结语

马古1潜山受气顶、底水双向作用,油井均在油环4250m生产,目前油环高度逐渐缩小,限制了油井的生产,区块岩性特殊,为双重基质储层,裂缝发育且分布不均,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注入气体存在沿裂缝气窜的风险。因此在今后注气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价,有效抑制或减缓气窜,实现有效补充地层能量,延长现有生产油井自喷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