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遥 宇文斌
摘 要:岩土工程是对岩石和土体进行改造整治的重点工程。岩土工程的施工阶段,在做好开挖施工和降水施工的基础上,对岩土进行全面的分析检验,从而保证岩土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在施工阶段,施工人员需要做好基坑围护施工和符合地基施工,全面提高岩土工程的整体质量。文章在对桩基基本内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施工问题,并指出了桩基施工技术在岩土工程建设施工阶段中的应用方法,旨在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稳定性能。
关键词:桩基施工技术;岩土工程施工;施工应用分析
1 桩基的基本概述
桩是深入到土层内部的柱形结构,根据实际受力原理可以将桩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而根据施工方式可以将桩划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桩和连接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了桩基。其中,端承桩主要是将结构力通过桩基传递到岩层中,这种端承桩适用于坚硬岩层地面下的埋设深度;摩擦桩主要是将结构力和摩擦力传给土地,这种摩擦桩适用于自重轻且受力小的建筑结构上。
2 桩基施工问题
2.1 桩基础顶部存在的相关问题
桩基础顶部存在问题主要是受到了混凝土质量的影响,而该影响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水下浇筑混凝土会形成泥浆沉淀,并且沉淀厚度无法确定,如果桩顶位置的混凝土强度较小,会出现夹泥问题,从而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第二,在混凝土浇筑施工结束之后,由于施工人员在预埋钢护筒和拆拔钢护筒的时候用力不均,会导致桩顶的混凝土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三,在实际的施工阶段,由于敲打混凝土桩头的风镐功率较大,会影响到声测管周围的混凝土质量。
2.2 桩基础中部存在的相關问题
在实际工程施工阶段,由于施工人员在拆除钢护管的时候用力较大,导致周围的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受到波动影响。同时,由于导管的整体气密性较差,在进行水下灌注施工的时候,会将导管插入到泥浆中,导致导管内压与导管外压不同,从而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质量,甚至严重的阻碍混凝土的正常下料,使得翻浆操作无法正常进行,继而出现断桩现象。
2.3 预制桩过程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预制桩的施工阶段,桩身断裂和桩顶断裂是常见的施工问题。在岩土工程的建设施工阶段,多采用锤击法进行桩基础施工,会使预制桩在击打下沉过程中,出现桩体的倾斜现象。在桩灌入的过程中,虽然桩尖位置的土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灌入速度的加快,桩身在击打过程中也会出现回弹现象。同时,在预制桩的击打过程中,如果桩尖部位碰到硬物,会使桩尖偏离原有轴线,导致桩身出现变形现象,受到反复荷载的作用,桩身无法承受较大的强度,会导致桩身出现断裂现象,严重影响整体的安全性。
3 桩基施工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3.1 强夯实处理方法
所谓强夯实处理法主要是指利用质量为80~100 t的铁锤,从10~20 m的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来实现夯实区域土体的施工目的。施工人员在夯实土体的过程中,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在地基结构中也会产生较大的动应力和冲击波,从而实现土体密实的处理效果,在提高土体地基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土体地基的可压缩性。这种地基处理方式具有较为明显的操作简便性,整体的夯实处理效果较为理想,主要适用于砂性土质、杂填土地基、非饱和黏性土等施工区域,其中,针对非饱和黏性土区域的夯实施工处理,多数施工单位会采用分遍间歇夯击处理方式或者连续夯击处理方式。
3.2 高压喷射注浆法
高压喷射注浆法主要是利用钻机进行桩基孔钻取,并将导游喷嘴的注浆管直接插入到土层中的预留位置,通过高压设备将浆液变为高压射流,从而对土体进行冲击,使得土体结构遭受到破坏。土体结构与浆液进行相互搅拌,并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排列,待这些浆液凝固之后,在土体中便会出现复合性地基,就可以提高施工地基区域的整体承载力,避免因施工荷载作用的影响而发生变形,从而实现加固地基的施工目的,保证工程建设结构的整体安全性能和稳固性能。
3.3 预压施工处理法
在岩土工程的建设施工阶段,为了提高地基基础结构的承载力,降低施工区域地基的沉降量,需要在施工区域的地基上施加不同程度的静荷载来压密地基土,之后再去掉静荷载,被称作是预压法。针对软土地基进行预压处理,使得地基的沉降现象在预压处理阶段完成,从而提高施工区域地基结构的整体强度。预压处理方法可以用在淤泥土质、人工填土等软土地基施工中,最为常用的是堆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人们对工程建设施工结构的安全性能和稳固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岩土工程中桩基础的施工处理,这项工程操作具有较为明显的复杂性,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整体的安全性能。所以,在工程的建设施工前期,要建立健全的施工管理体系,制定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施工方案,通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多个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建立起完整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并根据相关的工程竣工验收标准规范进行验收,保证工程的实际建设与施工设计相符。
[参考文献]
[1]齐海涛,段玉凤.浅谈岩土工程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6(3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