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城市及其规划框架初探

2019-10-21 10:55庄静李海娇
名城绘 2019年2期

庄静 李海娇

摘要:本文对弹性城市理念进行概述,从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等方面分析和设计了弹性城市的发展规划框架。对未来弹性城市的发展和我国弹性城市的开展工作起到了出谋划策的作用。

关键词:弹性城市;规划框架;分析与评价

从我国城市目前发展水平来看,快速推进城市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主流方向。但近年来地质灾害、强高温降雨降雪、冰雹、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适应力和恢复力。弹性城市这一理论和实践的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目前城市中的很多问题。将城市管理建设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弹性城市概述

1.1 弹性城市的含义

近年来,弹性概念逐渐被引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之中。现如今人们对弹性城市的定义是城市能够吸收并消化外界的干扰,并保持原有的城市结构、基本特征和关键功能的能力。弹性城市由技术、社会、组织、和经济四个方面的弹性框架要素构成。其中技术弹性指城市中建筑物的保护力,交通、水电、医疗方面的生命保障力、基础设施应对各种灾害的恢复能力等;社会弹性因个体差异的不同,对风险的抵御力、响应力、恢复力也不尽相同;组织弹性指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组织、管理、规划等能力;经济弹性指灾难发生时城市的自给自足能力、经济体系运行能力,以及经济基础等方面的评定。这些弹性要素也能够体现城市的弹性特征。弹性城市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各个领域。[1]

1.2弹性城市的发展原则

弹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三方面的要素的配合,要提升城市的弹性能力,就要从这三个方面抓起。弹性城市的发展原则也是在这三个表现阶段建立起来的。要发展弹性城市,首先要遵循城市经济多元化、模块化、特色性、适合性、畅通性以及其它方面的特性来发展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城市弹性能力还要遵守社会资本的独立性、生态系统的服务综合性等原则。以此为基础提高城市的承受力、弹性力和再造力,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

2弹性城市针对脆弱性的分析

2.1 从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弹性城市理论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变迁之后,慢慢走向了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各个行业之间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一般在社会经济发展良好的阶段,各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会整体的提升,反之则出现整体的下滑。这种脆弱性的经济环境,造成经济能力时强时弱,影响了城市的弹性能力。因此在规划弹性城市的框架时,要针对经济的脆弱性进行分析,将经济独立性纳入城市规划中。

2.2 从自然环境方面进行分析

城市的自然环境应变能力是城市弹性能力的评判指标。也对城市弹性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城市能否承受自然灾害带给城市的打击和影响,预示着城市的承受能力和弹性能力的强弱。城市对自然灾害的抵御系统建设的如果不够完善,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城市将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直接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建设。提高弹性城市对自然灾害的应变能力,就要先从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开始分析,找到及时应对的策略。从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势、气候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着手,考虑如何减少这些方面对弹性城市的伤害。在对城市进行分析规划时,制定与本地相适合的应对计划。

2.3 从社会因素角度进行分析

个人、社会及城市之间处理灾害和其它因素的能力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如年龄大小、健康状况、收入水平的高低等方面的差异都会体现社会群体的脆弱性,影响城市整体的弹性能力的强弱。从社会因素角度进行脆弱性分析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弹性能力。当城市老龄化严重的时候,城市的弹性能力相应的就会减弱,对风险的抵御和应对能力也相应的减弱,反之则城市弹性能力增强。同样的,城市的男女比例均衡,城市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城市的弹性能力相应的也会变强。

3面向不确定性进行弹性城市规划

3.1 弹性城市规划过程

在弹性城市的规划中,经常发生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城市的弹性能力。所以要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首先,要对不确定因素進行分类定性。比如根据气候变化、地域特征等因素分析可能会遭受到的自然灾害要设置应急预案。其次,将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进行危害等级排列,针对排名靠前的不确定因素指导专门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布置检测,随时防控自然灾害的发生。最后,一旦灾害发生要及时启动拯救预案,将灾害的伤害力度降至最低程度。弹性城市需要建立包容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的应急预案,来应对城市今后发展中的不可预见的机遇和挑战[2]。

3.2 加大城市管治力度

首先,提高资源整合水平。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领导先锋,要将各级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各部门、企业、社会团体、社区等进行协调工作,将合作、决策、监督等机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提高城市发展的适应性与稳定性。通过对各方面资源的整合,提高城市在出现不确定因素下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城市管制已经成为城市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的重要手段。对引导城市向可持续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弹性城市可以通过城市管治快速调整恢复到最佳状态,重新建立社会、经济等活动。

其次,提高城市适应性管理水平。城市的总体规划内容包括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等。一般来说,影响城市适应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地方只是、政府能力和信息环境。其中,地方知识是该地方是否有脆弱性分析能力的学术机构、学者和项目等;政府能力指地方政府在各方面所体现出来的领导力和权威性,还有地方领导的决策和想法等;信息环境指地方参与各种性质的弹性组织并进行信息交换,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适应性包括风险的预防和对风险的处理。

第三,对弹性资源实施公平分配。我国的贫富差距较大,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匀。气候环境和其它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不均匀情况的影响。一些贫困落后、物资贫乏的地区,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无法快速逃离灾害地。所以弹性城市不仅要保障风险发生时资源实施公平分配,还要努力减少这种贫富悬殊的社会经济状态。

4结语

综述,弹性城市概念自引入和实施以来,一直处于不断的摸索与发展之中。需要人们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创新。在对弹性城市进行规划时,要针对弹性城市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进行分析,或者进行资源整合、或者进行资源公平分配。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弹性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晓军,黄馨.弹性城市及其规划框架初探[J].城市规.2015.39(02):50-56.

[2]吴旭娇.弹性城市及其规划框架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6):19.

(作者单位:伟信(天津)工程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