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谓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从定义上来看,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的活动。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因此,对于老师来说,不能仅仅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是否提高,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与思想建设。
关键词:好教育;道德;价值
1概论
对于人的个体来说,知识的增长是一方面道德的建设是另一方面。“何为好教育?”这一问题,每个人内心都有不同的标杆。作为家长来说,“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获得大量的书本知识并且成绩得到巨大提高。对于学生来说,“好的教育”就是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并且能够在快乐中学习。以德为先的教育方法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老师更应注重学生的道德建设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先做人再学习。在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把学生当作“考试的机器”,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怀学生的情绪以及学生的道德培养。
2教育的定义
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书育人,然而现今大部分教育者只做到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注重教育,古有悬梁刺股,孟母三迁的典故,正是证明了教育对于人的改变和影响。在当今社会,人们同样注重教育,但是很多家长把教育归于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或是有更高的学习成绩这种较为功利的目的。大部分家长会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找到更好的工作,能够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经济实力而忽视了对于孩子能否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建设,有较为坚韧的性格品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能否有能力面对和解决的人。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是要培养一个仅仅在学术方面有较高水平的人,在考试中能够有更出色的成绩,只关注学习的人。还是培养一个知道怎样幸福生活的人。
3对于以德为先的理论思考
3.1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需求层次理论(Need-hierarchy theory),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仅仅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也应该关注学生情绪上的变化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3.2罗杰斯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他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来更好地促进学习。
4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对于教育的影响
4.1教学应从强调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中,老师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提高,一切都是按成绩说话。将学生依据成绩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之说。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及时地进行道德以及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学会做事前先学会做人。
4.2教学应从教师的权威教学转向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也并不意味着要求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也应从教师的绝对地位转向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与学的过程,更是一次学术上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无形中对学生也进行了道德和思想的教育。
4.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前提便是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应该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在教育岗位上也应不断学习。其次应当加强良好的师德修养。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是一定社会对教師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教师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精祌面貌的集中体现。
5总结
“先做人,后做事”成为我们当今教育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学习好的学生,更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教育工作者不能仅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同样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建设和发展。在学生的关键期为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坚韧的心理素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张莉.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研究[D].东南大学,2017.
[2]杨兴林.关于高校立德树人问题的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18,6(01):118-127.
[3]陈瑜.从“人”出发才有好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7-12-06(009).
[4]刘克利.大学素质教育应以德为先[J].中国高等教育,2013(Z1):39-41.
[5]邵东生.立德树人,践行幸福教育[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07):7-10.
[6]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4.
[7]吕京,吕丁.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素质的新内涵及其提升[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65-67.
作者简介
王玉蓉(1993—),女,汉族,江苏人,研究生在读,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