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 要:莫扎特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杰出代表,他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优秀作品。他的钢琴作品充满了鲜活的生机与活力,并富有强大的艺术感召力。莫扎特这种艺术创作风格的形成,除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外,具有一颗单纯敏感的心和极高的音乐天赋也是其重要原因。时至今日,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仍然对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作品;艺术风格
莫扎特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朽之作,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他创作的奏鸣曲贯穿了他的一生,是真实的历史见证。莫扎特一共写了19首钢琴奏鸣曲,他的奏鸣曲风格大多数是生活风俗性的,富于歌唱性。
一、莫扎特简介
沃尔冈夫·阿曼德斯·莫扎特(1756—1791)是奥地利作曲家,有“音乐神童”的美称。他出生在奥地利萨尔兹堡一位宫廷乐师家庭,他的父亲列奥波德·莫扎特(1719—1787)是一位小有才华和声望的作曲家。莫扎特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三岁学钢琴,五岁开始作曲,六岁便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巡回演出,并获得成功。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各创作时期风格及作品分析
(一)充满朝气的创作初期(1774—1775)1774年,18岁有着强烈的求知心理的莫扎特,在这一时期莫扎特创作了六首钢琴奏鸣曲,即《家乡奏鸣曲》,分别是 [KV.279]-[KV.284]这是他旅行演出返回萨尔兹堡期间创作的。这一时期的莫扎特年轻、开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处处洋溢着无忧无虑的少年气息。
在莫扎特早期六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六首《D大调奏鸣曲》 [KV.284]是辉煌的一首,这首曲子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第一乐章头十分神奇,整个主题的旋律线条让人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22—34小节是副主题,它和主题一样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左手多用八度和三度音程使乐曲充满了气势。从34小节到呈示部的结束使这种辉煌的气势发挥到了高水平。右手开始是双声部的弹奏,还出现了附点三十二分音符,左手是音程八度上行,并且在44、50小节中左手和右手同样是附点三十二分音符的下行,使它的紧张度使它充满了戏剧性。
第二乐章的标题是波兰舞曲风格的回旋曲,回旋主题的每一 次出现,莫扎特都会给它加上新的装饰,使得旋律特别的丰富。1—8小节是主题,他给人一种优美和恬静,表现出端庄和高贵。9—16小节进行了第一次回旋主题的装饰,是主题所体现出来的 古典韵味更加的浓厚。17—24小节进行了第二次的主题装饰。由 25—30小节连接导入展部,展部让主题音乐更加丰富起来,似乎是内心的感觉和倾诉。
第三乐章是莫扎特第一次写出的真正的“主题和变奏”共变 奏十二次,带有幽默的戏剧性,同时反映了莫扎特音乐一贯的流 畅、干净、清新,给人一种无可厚非的音乐质感,主题的始似 乎是一种沉思,可却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莫扎特平和的状态,音调 柔和、沉着、质朴,如歌唱般的进行着。
(二)复杂多变的创作中期(1777—1778)在1777年之前,莫扎特主要生活在萨尔兹堡。这时候的莫扎特不再单纯、稚气,他经历了失恋、丧母,他对自己的前程十分担忧,再加之经济的窘迫等等,让他体会到了人生中阴暗的一面。这一时期的莫扎特共创作了七首钢琴奏鸣曲,分别是两首《曼海姆奏鸣曲》[KV.309][KV.311]和五首《巴黎奏鸣曲》 [KV.310][KV.330][KV.331][KV.332][KV.333]。这时的风格与之 前的相比较,明显变得深沉,有一种不由得让人叹息的哀怨和改变不了命运的无奈。
《a小調奏鸣曲》[KV.310]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在母亲离人世后创作的,乐曲充满了悲剧性,但我们仍然能从旋律中感受到莫扎特的坚强。它代表了莫扎特这一时期的情感,这是现实生活面具后的内心。第一乐章已始就被小调的忧伤充溢着,主题通过急速并不断重复的低音和弦和旋律部分的附点节奏,将压迫感表现的淋漓尽致。22—30小节是副主题,像是在慢慢的诉说自己的忧伤和痛苦。在呈示部的结束部分,左手是连续的音阶上下行,右手在一次用到附点节奏,用到音程甚至和弦,增加了悲壮的气氛。从50小节始进入展部,主题由原来的a小调转入C调,缓解了呈示部给人的一种紧张气氛。然后进入再现部。
第二乐章是一个“充满如歌似的行板”,但仍然表现出莫 扎特的那一份孤独和凄凉。主题刚始用弱起进入一个感人的世界,旋律如歌般的流动着,在生动背后却隐藏着一丝伤感。主题的第8小节运用了“阿尔贝堤”、“低音重结”为音乐注入了新动力。在31小节副主题进入,音乐仍悲伤的哭泣,第32小节左手 用大和弦伴奏,彰显出音乐的质朴。在37小节左手用三连音贯穿着始终,音乐如波浪般起伏,像是内心的低诉。在43小节右手是 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弹奏,是自然中活力的彰显。
第三乐章是回旋曲式,1—16小节是主题部分,音乐中充满 了一种冥想。B部分从37—106小节进行了频繁的转调,从a小调 —C大调—d小调—e小调表现了他内心的一种不安。107—142音 乐出现了主题旋律A部分,再进入C部分时转到A大调,音乐之前那种不安的气氛有所缓和。结束是虽然回到了a小调,但感情已经趋于平静,但那种伤心和忧郁仍在继续着。
(三)窘迫的创作后期(1784—1789)莫扎特自1778年完成钢琴奏鸣曲[KV.333]后,迁居并于 1781年5月起定居维也纳。他在此期间创作了六首钢琴奏鸣曲,1784年创作了[KV.457],1788年创作了三首[KV.533][KV.545] [KV.547a],1789年创作了两首[KV.570] [KV.57]在莫扎特奏鸣曲集中我们不得不提到幻想曲[KV.475]和奏鸣曲[KV.457],这两首是由莫扎特特别指出出版次序的,是所有奏鸣曲中宏伟、热情的两首。[KV.457]完成于1784年,[KV.475]完成于1785年。许多学者认为这首奏鸣曲的热情和激情已经超越了其他作品,它预示着贝多芬奏鸣曲的诞生。这时的莫扎特面临着病痛和死神的威胁,我们看到的是他比原来还要坚强,他将内心的悲愤、忧伤、哭泣都化作了一个个希望的音符,像是在启迪人们对未来的思考。
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中的精神内涵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是他短暂人生的总结描述:有年少时的明朗、单纯、稚气;有成年后看到现实阴暗面的忧郁、痛苦、坚强和对那初次恋爱的朦胧情愫;有晚年被疾病、痛苦、孤独缠绕下,那复杂的心情和坚强的生命力。“含着眼泪的微笑”似乎是对莫扎特音乐情感的直白的描述。三个时期的作品反应出来的精神内涵是不同的。在“歌唱性”的前提下,述说和每一个阶段的故事和成长经历,所以我们在诠释作品时不能只单单看谱面的力度、速度、音符的变化,更应该着重理解每个时期莫扎特的遭遇,以及他的内心感受。莫扎特创作了极富有个性的音乐风格,他的音乐中所蕴含的特质,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之一。他完善了维也纳乐派钢琴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这些钢琴奏鸣曲的形式是古典时期的标志,莫扎特作品的光芒持续到他生命的终点。时 至今日,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仍然对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司雯.莫扎特及其音乐创作.艺术百家,2008(8).
[2] 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1.第1版.
[3] 朗多米尔,朱少坤.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1989. [4][美]露丝·史兰倩丝卡著、王润婷译,《指尖下的音乐》,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