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元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然而以往的数学教学常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对数学产生畏惧感,甚至恐惧感。同时,学与用相分离,致使许多学生走上社会后无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从高度抽象、高度严谨、极其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学生创新意识,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索中创造,在探索中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下我结合《乘法分配律》这一课谈一谈在“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方面的一些粗浅看法。
《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的安排不同点是把认识乘法分配律主要放在学生的探究之中。根据这一不同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2.在探索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乘法分配律,并能进行一些简单应用。3.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三个目标的制定,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三个维度: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在三个目标的排列顺序上,我把“过程与方法”即“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这一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第一目标,而“知识与技能”即“在探索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乘法分配律,并能进行一些简单应用”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分列本课教学的第 二、第三目标。
本课共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第一个活动——算一算,引发思考,意图让学生体验到由于购物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算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先是通过买牙刷牙膏体验两种不同的付款方式,接着是通过买课桌、椅子,让孩子们懂得运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第二个活动——试一试,探索规律,预设通过发现、假设、例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帮助孩子们建立数学模型——乘法分配律。教学中通过教师激疑发现问题、观察思考提出猜想、实践操作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建立模型,从而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第三个活动——练一练,运用规律,教学中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先后通过买牙刷、牙膏和买课椅等两个具体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探索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发现这一全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比较融洽的师生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时就会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因此,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创设买牙刷、牙膏等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
例如在第一个活动:算一算,引发思考中。第一次购物“买牙刷、牙膏”中,因为淘气和笑笑等同学参加夏令营要买牙刷和牙膏来到商店,由于淘气等四位同学是先在一个商店买牙刷,再到另一个商店买牙膏。正是由于采用了这种购物方式,产生了第一种计算方法。:6×4+3×4;而笑笑等四位同学只在一家商店整套购买的,因为购物方式的改变产生了第二种计算方法:(6+3)×4。让学生懂得正是由于购物方式的不同,得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在第二次购物“买课桌椅”中,学生在计算课桌椅的总价时,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些学生先算一套课桌椅要(60+40)元,总共购买5套,从而得出第一种算法:(60+40)×5;而有些学生先算5套桌子的总价,再算5套椅子的总价,从而得出第二种算法:60×5+40×5。
正是由于上述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究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而是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
同样是在“算一算,引发思考”中,两次购物得到6×4+3×4、(6+3)×4与60×5+40×5、(60+40)×5,同学们经过仔细的观察,发现了尽管购物方式、付款方式存在差异,但最后付出的钱数是相同的。从而得出6×4+3×4=(6+3)×4与60×5+40×5=(60+40)×5两个等式,“这里面藏着什么数学秘密呢?”,这两个等式的得出为活动二“试一试,探索规律”的学习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教学需要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
在活动二“试一试,探索规律”中,先通过教师的设疑:“这两组等式中藏着怎样的数学规律呢?”,激发了学生去探究的兴趣。这时我适时地、隆重地向同学们介绍“四色定律”,并说:“你们看,科学家就是這样通过发现、猜想、验证、总结和应用来探索‘四色定律问题的。下面我们就采用这一方法来探索藏在这两组等式中的数学规律,好吗?”。“四色定律”的引入,使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后面的探究活动中,同学们象科学家那样,通过发现、猜想、验证、总结,探索出了乘法分配律,探究活动同学们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发现这一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探索出了乘法分配律,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探索规律的方法。
总之,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教育应该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