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
【摘要】 曾几何时,坊间所言“一笔好字,一口官话,一表人才”,就是语文教师的全部素质。的确,在过去那种语文教学模式下,传道,是枯燥的一言堂;授业,是被动的接受;解惑,是教师自问自答,因此只要具备这些素质,能把自己该写的写完,该讲的讲完,还能保证语文课堂严格有序守纪律,基本上就算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了。此种情况,在初中语文诗歌类课文的教学中,更是表现明显,诗无言,歌无声,曾为常态。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初中语文 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5-199-02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真理”,渐渐地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发展。特别是课改以来,各种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思潮不断涌现,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产生极大影响。其中,基于对传统分班模式反思而重新进入人们视线的分层教学,逐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接受。一系列诸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媒介,应试不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等理念的转变,带来了走班制分层、班内分层、组内分层、动态分层等教学的实验,对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分层教学条件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语文教师的责任是创设一种有助于各层次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发挥各层次学生的特长,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读出属于“自己的诗”。因此,分层教学条件下诗歌的教学,除了“写”与“讲”的素质之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开放式的语文教学。
一、分层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备更深层次的文化修养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只是一门简单的,孤立的学科,诗歌更只是其中一个除体裁外,无差别的部分。教师自身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觉得初中语文诗歌类课文属于基础知识,考点明了,题型无外乎默写,因此教学过程中,只要教会学生读通字音,课外布置背诵,考前突击默写,就可以应付了,可见传统诗歌教学模式对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很低的。而在实施分层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中,语文学科综合性和扩展性特征突显,正所谓“文史哲不分家”,这样一来就要求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深层次的文化修养,甚至还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
诗言志,词言情,自古以来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便承载了丰富的人文思想。诗歌的分层教学,要求课堂应有广泛的社会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各门学科。对诗歌类课文实施分层教学时,要求初中教师必须能有机的结合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字表现形式,帮助学生能透过表象进行深入理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较强的诗歌语言理解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社科知识,甚至自然科學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如果教师缺乏解读诗歌必备的社科知识的话,执教时就只好照本宣科,囿于满足低层次学生的基础需要;不可能对中层生提出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也不可能对高层次学生的质疑旁征博引,引导思考;更不可能实现分层教学应有的效果。较强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样是必须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诗歌类篇目时,虽不必像自然学科教师那样讲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仍然要事前熟悉与所教授诗歌篇目有关的基础知识与自然知识,以及新兴的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分层教学的条件下教好诗歌。另外,诗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也是再用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树立学生的科学意识,播撒科学的种子。
二、分层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记,整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记得脑僵手麻,或者是学生读,学生背,教师在一旁轻松自得,还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中心,这样的教学,学生没有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没有任何“意外”发生,因此也不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应变能力,就算是发生“意外”,也可以以“此问题与考试无关”搪塞而过。而对诗歌实施分层教学后,则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围绕各个层次的学生展开,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充分参与,随之而来的便是传统教学思想所不兼容的,传统教学能力所解决不了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分层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初中语文教师的应变能力首先体现在善于引导。要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目标,把分解后的教育意图融于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各层次学生内发的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其次要善于利用“意外”。实施分层教学之后,诗歌内涵的可扩展性和诗歌语言的跳跃性,与各层次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经常会有一些“意外”事件发生。教师要能够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果断地处理,及时的调节和消除矛盾,有效地影响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启发下,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会突然向教师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许多时候这样的“意外”事件是不足以影响课堂纪律的,可是如果处理不好必然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若是某些“意外”事件达到了破坏课堂纪律的程度,严重影响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教师就必须要妥善处理,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分层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备相当的创新精神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中,教材十年不变,教案一本终身,有的语文教师在教授诗歌类篇目时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划什么,记什么,烂熟于胸,连课本都不用看,就能顺利上完一堂诗歌“赏析”课,看似高效,实则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跟不上形式的变化发展,更谈不上创新。如今,“山寨”横行中国,创新乏力,不少有识之士早已指出,病根就是传统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否定。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合适的发展平台,正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分层教学所需要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坚韧性上。
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语文教师要在简短的诗歌所关联的大量的信息中,选择最适宜学生的部分进行分层设计,还要结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践、观察、思考、分析掌握合适的分层教学规律,发现潜藏的新鲜事物,保持敏捷的思路,保持果断而正确的判断,在教学中才能保证分层教学达到高效率,取得好成果。其次是创造性思维的求异性。对于诗歌而言,初中语文教师要有“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的能力,才能指导各个层次的学生寻求疑点,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研究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第三是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诗歌这一体裁的特点,决定了对诗歌的理解存在多样性。没有独立的思维,就不会有多样性的解读,只有充分鼓励各层次学生运用自身所有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才能看清本质,才能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开出多样性的花朵。设若连教师都不能独立思考,只会人云亦云,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呢?还有创造性思维的坚韧性。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面对尚未或一时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于诗歌教学而言,此点更甚。面对穿越千年的诗歌,自然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变化,诗人自身境遇的远离,既成为创新性解读的土壤,也造成了解读的困难。所以,坚定而持久的努力,则成为影响诗歌创新性解读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没有坚韧性,诗歌教学不能取得成功,更无法开展分层教学。
四、分层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
传统语文课堂的诗歌教学,一切以应试为主,不能直接提高的考试分数的手段,都为语文教师排斥,根本谈不上什么课堂活动。而分层教学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课堂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分层而不隔阂,分类而不死板的重要保证,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圆满完成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分层教授诗歌类课文时,初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对课堂活动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引导,既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爱好,又不失正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使学生能够健康发展。同时对于各层次学生在课堂上对诗歌的解读,教师不能做口头上的评论员,实践上的旁观者。要积极地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与学生一道接受诗歌的熏陶和提高解读能力,及时而正确的对各层次学生的解读进行恰如其分的总结,积极推动课堂活動的成功开展。
分层教学条件下的初中语文诗歌类教学,是分层教学的一个小分支,还有很多空白之地等待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前往探索,但它绝不单单是一种形式,不是喊一两句口号就能成型的,不是上一两节表演性的公开课就能完全掌握的,它要求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坚持不懈,深入钻研,大胆实践,不断地深化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让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借助分层教学的力量,走向更好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