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老中医》对建立新时代名中医形象的启示

2019-10-21 07:11骆世平郭先英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4期
关键词:老中医策略

骆世平 郭先英

摘要:电视剧《老中医》播出后,观众对其褒贬不一。但其仍吸引了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那么如何看待客观上其为建立新时代名中医形象带来的启示,以及由此得出何种建立新时代名中医形象的策略是值得探讨的。

关键词:《老中医》;名中医形象;策略

电视剧《老中医》开播首日收视率破1,峰值高达1.6%。开播不到10天,多平台累计播放量近2亿次。[1]良好的收视率意味着庞大的中医知识接收群体。《老中医》讲述了孟河医派传人翁泉海闯荡上海滩,倾尽一生保护传承中医文化的故事。该剧将主角翁泉海塑造为一代名医,那么在新时代应该如何树立名中医形象?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建立新时代名中医形象的必要性

第5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中,中医药依然是海外受众眼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前三位元素之一。而接触过中医药文化的人群中,64%的受访者给出好评,这一比例在发展中国家达73%,在海外老年群体中达70%。这些数据充分印证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巨大魅力。[2]让外国人对中医文化感兴趣,信任中医的治法治则对推进海外中医药的发展将至关重要。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参观了中国特色医学技术针刺麻醉。神奇的中医针灸经随行记者的报道得到了意大利的飞速反馈,当时欧洲著名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一行来到中国。次年1月,长达3小时50分钟、名为《中国》的纪录片在罗马公映,产生巨大轰动,被美国评为1973年“十佳纪录片”之一。“针灸麻醉”是该片中最为集中完整的叙事片段。中医作为保存中华传统文化最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能够克服西医体系无法克服的缺陷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因此,中医借鉴新媒体、新技术等多媒介手段,一定能创造出比《中国》更专业、更可信的传播效果。[3]

(一)利于宣传医道

医道在《新华汉语词典》为多指中医治病的本领,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中指治病的本领(多指中医)。

柳长华在《医道贯珠——中国中医科学院 首届中医药文化论坛论文集》一书中提到“医道”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一种智慧。医道与医术相辅相成,医术依附于医道,道无术则不行。[4]叶放在《医道探微——与国医大师一起守望中医》一书中将医道“医道”阐释为一种独特的认识自然与人体生命现象的视角、思路与方法,并对其规律进行揭示。[5]

《老中医》中无人敢医腹中死胎无法排出的产妇,翁泉海根据他人叙述配药,一次未见效,但家属考虑到做手术风险极大,勉强同意再试翁泉海的新药方,随后,死胎顺利排出;不愿动刀切除颈后肿瘤的温先生为庸医所误,本对中医已不抱希望,但翁泉海仅凭望诊道出其难言之隐,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征服了他;另外翁泉海和日本西医浦田比试医术,同时分别治疗两位伤寒病人,翁泉海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不骄不躁,最终获胜,为中医正名。

剧中翁泉海的医术或许有所夸大,但其整体形象是一个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好中医。

(二)利于宣传中医文化

柳长华说中医文化来源于“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思想,以阴阳五行作为生命和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以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认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一种生命文化,是有关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文化,文化是中医的命脉,是医道之根本。[4]

《老中医》中小铃医讲解的中医五行论、赵闵堂提到的十八反和十九畏、翁泉海另辟蹊径开讲堂讲到的很多中医特色观點、片头的中药材太极图案,以及贯穿全剧的四诊断病、开方、唱方、抓药、煎药等内容,都是中医文化的展现。

二、新时代名中医形象建立现状

中医药人急切想要发扬我国现有数百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的医道,为中医药事业提供更强劲的动力,让中医为国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评选

从首届“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到2014年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再到2017年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先后评选出90位“国医大师”,100位“全国名中医”。

三届“国医大师”的评选是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是对中医药工作者的鼓舞与鞭策,更有利于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促进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有利于振奋中医药行业精神、凝聚行业力量、营造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有利于激励更多人投身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二)荧幕上的“中华医者”

无论电影大荧幕或电视剧小荧幕,《老中医》绝非用影视手法宣传中医的第一次尝试。

“中华医者”系列电影让许多人了解到中华历代名医在中医药史乃至世界医学史上的巨大贡献。其中《医痴叶天士》聚焦中医温病学家叶桂,《医者童心》讲述北宋儿科圣手钱乙的故事,《天下第一针》讲述北宋医家、中国著名针灸学家王唯一的传奇。《怪医唐慎微》刻画了北宋著名医药学家唐慎微。《艾草仙姑》演绎的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晋代著名炼丹术家,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鲍姑。

电视剧有以悬壶济世的民间郎中的起伏人生为主线描绘了清末社会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的《神医喜来乐》,有以河南洛阳中医正骨发展史为背景的《大国医》,有讲述明朝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传奇一生的《大明医圣李时珍》,还有根据历史人物事件改编讲述女医谭允贤克服重重困难,建立医女制度,最终成为一代女国医故事的《女医·明妃传》。

这些电影和电视剧让观众学到很多浅显的中医药知识,扩大了中医药的接受人群,但其中为戏剧效果而设置的不少庸医角色,引起很多观众的诟病,这也是《老中医》在首播收视率破1的情况下,最后豆瓣评分滑到了6.0的部分原因。

三、建立新时代名中医形象的策略

看病就医,老百姓有着自己选择医院的朴素心得。“西医认门、中医认人”这句俗话,就是患者对中西医不同的直观体验。具体来说,就是选择西医,只要找到好的医院,诊疗水平基本八九不离十;而选择中医,就要找有口碑、有来头、疗效佳的好大夫。因此,对于中医院来说,培育一代代名医,就成了做好一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6]新时代下名中医形象的建立已经有了多种多样的方式,除了国家大力支持的相关评选活动的设置,拍摄相关主题的影视剧作品,还有了更多的方法。

(一)老剧新译和新片新做

“中华医者”系列电影的每一次重播都是宣传中医药和争取中医迷的契机,此类电影不仅可以面向中国观众,还可以制作双语字幕,尤其是可以借“一带一路”的东风进行对外传播。相信它们可以起到与电影《刮痧》一样的作用。而《本草中国》作为中国首部反映中医药文化的系列纪录片也为名中医宣传提供了新思路即以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为灵魂进行专题纪录片的拍摄与制作。挖掘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身上除了医道以外的价值,比如他们对中医药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对病人的耐心,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的秘诀,这些话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融合新媒体

笔者以中医养生、养生为关键词在西瓜公众号数据平台进行搜索,脉脉养生

(mmaijiu)预估活跃粉丝数为2074129,中医养生(zhongyi703)为1084722等,不再赘述。可以看出,中醫养生类公众号受众群庞大,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的宣传不妨开通微信公众号进行。而微博虽然是年轻人的阵地,但近来“超5成大学生有脱发困扰”“超6成大学生受青春痘困扰”等话题频上热搜,而大多数非医学生很难接收到正确的养发护发生发知识,这为中医药提供了用武之地。截至2019年6月4日,笔者以中医养生在微博进行用户搜索,其中个人认证用户“老中医健康养生”粉丝442万,“老中医健康养生堂”粉丝457万,机构认证用户“微博中医养生”粉丝93万,“就爱养生网”粉丝42万,其中最令人欣喜的是个人认证用户“曲黎敏官方微博”粉丝168万,“王敬刮痧”粉丝148万,曲黎敏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王敬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副主任医师,那么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的事迹若能也放到微博上,一定会为更多人熟知。

(三)出版专业和非专业书籍

对于医学生和同行医生来说,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都从业多年,且在自己的领域有无可比拟的建树。他们的临床临证心得,医案分析都是珍贵的学习材料,如果能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必定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对于喜欢中医的普通人来说,如果能有书籍可以将这些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对于中医药养生、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心得传递给他们,这对于他们建立关于中医的正确的认识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儿童启蒙类书籍中若能有一些书籍可以把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的事迹和中医药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或者漫画深入浅出的介绍给他们,不仅有利于减少错误观念的传播和正确中医药认识的树立,还可以培养年轻一代对中医药的兴趣。

四、结语

作为一部旨在宣传中医的电视剧,《老中医》的细节受到了观众的质疑,然而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一部剧想要尽展其精髓绝非易事。电视剧市场从来不缺乏对正剧的渴望,但优秀作品创作难度大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是一部分资深编剧近年创作乏力,而一些年轻编剧又缺乏必要的积累,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业内重视并得到解决,相信会有更多更优秀的正剧作品吸引到更多观众。[7]新时代名中医形象的建立需要结合新媒体。但过去的优秀的宣传中医药的文艺成果在新时代下仍然可以发挥其价值,加上有明确受众的书籍,名中医一定能变成接地气的好医生。

参考文献:

[1]《老中医》热播“中医药”成社会热词[J].中医健康养生,2019,5(04):2.

[2]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于运全,张楠,孙敬鑫.2016—2017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J].对外传播,2018(02):18-21.

[3]何明星.安东尼奥尼的意外“贡献”——电影传播中医[J].出版广角,2012(07):19-21.

[4]柳长华.医道贯珠——中国中医科学院 首届中医药文化论坛论文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4.

[5]叶放.医道探微——与国医大师一起守望中医[M].北京:中医中医药出版社,2018.

[6]刘清泉.名中医传承得与时代合拍[N].健康报,2019-04-01(006).

[7]王君竹.年轻人缘何爱看《老中医》[N].中国文化报,2019-03-25(007).

(通讯作者:郭先英)

作者简介:骆世平(1994-),女,河南漯河人,2018级河南中医药大学翻译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

通讯作者简介:郭先英(1964-),女,河南商丘人,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与翻译教学。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12107021-3);河南中医药大学2019年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专项课题:基于翻译项目的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医养生功法翻译为例(编号YJSDS-2019-13)。

猜你喜欢
老中医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老中医
医者
医者
医者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淡化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