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令人担忧,危害性日趋显现。深入研究校园欺凌这一社会问题,对于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提升学校的教育管理效能,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园;教育;管理
近些年来,湖南省洞口县大部分学校陆续开展了预防校园欺凌宣传教育。通过系列活动,学生初步了解了校园欺凌的概念、表现形式以及它的危害,并掌握了一些预防校园欺凌和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但是,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及有效干预,我们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还缺乏一些实质性的认识和有效治理措施。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对校园欺凌的客体----受欺凌者进行了统计。统计表明,在939份有效问卷中,有26%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校园欺凌;有5%的受欺凌者表示他们受欺凌的时间已经达到一年或一年以上;有52%的受欺凌者面对校园欺凌,“忍气吞声、无可奈何”;10%的受欺凌者变得狂躁、抑郁、自闭,怕来学校;有7%的校园欺凌事件,通过微信、QQ等社交工具或快手等网络平台肆意流传……
我们透过校园欺凌现象,探究其中的原因,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制观念淡薄
法治是文明社会的标志。遗憾的是,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因为“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占据了29%的比例;有29%的校园欺凌仅仅因为"看不惯某个同学”而引发;有52%的学生在遭受校园欺凌后,表示自己“忍气吞声、无可奈何、自认倒霉”;通过“报警,让警察来抓他/她”的比例为0。现在,“政教室”作为每所学校的标配,但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度的。“法制副校长”制度,也曾风靡一时,如果能落到实处,定时举办法律知识进校园宣传活动,对于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的维权意识肯定会大有裨益。
二、不健全的人格和低下的个人修养,是欺凌者实施欺凌的“火山口”
人格的外在表现是人的个性和性格,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表现为高品质的个人修养。29%的校园欺凌事件,它的发生就仅仅因为“看不惯某个同学”;8%的校园欺凌事件,是因为“从小称王称霸惯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会包容、有同情心、善于鼓励和帮助别人、甚至妥协,认知自我,是欺凌人生中的“必修课”。这样,他们才能不断的得到成长。
三、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是发生校园欺凌的“给养站”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34%的欺凌者,没有受到父母或监护人的教育(包括责骂/打)。在课题组了解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中,有5%的欺凌者表示,他们受到了家庭的不良影响。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我国历史上也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
四、互联网+,是校园欺凌发生的另一块“是非地”
据统计,该镇有7%的校园欺凌事件,通过微信、QQ等社交工具或快手等网络平台肆意流传,这种新型的欺凌方式,让校园欺凌事件流传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给受欺凌者带来的影响、危害更大。加强网络立法,强化视频内容审核发布制度,对网络从业人员加强资质审核,并实行追责制度刻不容缓。
五、学校以及教育者对校园欺凌认识不够,弱化了学校“手术刀”的作用
在受欺凌者成长的道路上,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恰当的、有效的帮助和心理疏导,校园欺凌帶给他们的身心影响会伴随其一生。另一方面,学校使用“手术刀”的力度还不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违纪情节恶劣的学生,最多给个记过处分或劝其转移学习环境。事实证明,不动用“手术刀”割去欺凌者身上的“毒瘤”,这些学生很少有主动改正的。最后,一个个又流入了社会。
预防、治理校园欺凌需要政府、社会、教育、家庭等未雨绸缪,多管齐下。我们认为,预防应对、治理校园欺凌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是建立健全预防校园欺凌长效机制,大张旗鼓加大预防校园欺凌宣传力度,构建新时代平安和谐校园,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公安部等11个部门制定并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要求按照教育为先、预防为主、保护为要、法治为基的原则,把校园建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
二是加强立法,做到立法与时俱进。随着未成年人心智发育的提早,将校园欺凌纳入立法范畴,将未成年人承担完全民事、刑事责任的年龄提前,加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惩处力度,提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代价,这是预防校园欺凌的法治手段。
三是立法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教育惩戒权。现在的教育生态普遍是是学校、教师不敢管、不愿管;学生有了事,教育主管部门唯老师是问,更让老师噤若寒蝉。教育惩戒权是国家教育权的具体化,具有典型的公法特征。可喜的是,在地方性法规中,一些地方开始尝试突破。接下来,将从对学生的关爱和保护以及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愿望出发,研究制定具体细则。但笔者更希望教育惩戒权能从规章文件上升为国家法律意志,写进《未成年人保护法》或《教师法》,或单独立法,使之具有更好的法律权威。赋予教师适当惩戒权,是维护教育教学秩序不可或缺的手段;是家长维权与学校教育管理正面碰撞的结果;是法律赋予教师实施正常教育管理的权利。
二、从社会层面来说,在互联网+时代,随着自媒体的泛滥,各种网络诱惑铺天盖地,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提高自媒体准入门槛,建立健全其退出机制;对互联网从业人员实行资质审核制度,并对发布的内容实行审查和追责制度;提高互联网行业违法犯罪成本;政府部门加强、细化并落实对互联网的监管,使之不成为法外之地。
三、从学校层面来说,预防校园欺凌,是学校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预防校园欺凌宣传的力度远不如防溺水、交通安全等。有关部门应明确法制副校长的权利义务,规范法制副校长工作,推动依法治校和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与宣传工作的常态化。
四、从家庭层面来说,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是发生校园欺凌的“给养站”。接受调查的欺凌者没有挨过监护人批评或打的占比34%。数亿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农民工的家庭也做出了痛苦的牺牲。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随迁问题,阻断隔代教育,经济发达地区有充足的财力支持,义不容辞。这需要中央和地方达成一种共识。也正因为隔代教育,让农民工对子女普遍有一种负疚感,父母只求在物质上补偿子女以获得一种心理慰藉。手机在农村校园大行其道,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的校园欺凌事件,通过微信、QQ等社交工具或快手等网络平台肆意流传……通过立法,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其实也是对青少年的一种保护。
五、从个人层面来说,29%的校园欺凌事件,它的发生就仅仅因为“看不惯某个同学”;8%的校园欺凌事件,是因为欺凌者“从小称王称霸惯了”。隔代教育的溺爱,父母因负疚而放纵孩子的心理,让这些熊孩子们恃宠而骄,缺乏宽容,自私、狭隘,缺乏对别人的认同感。加强个人修养,培养团队精神,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人格,是他们的必修课,也是家长们的必修课。
本文针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合实际的司法、行政、学校、家庭预防和干预措施,为降低校园欺凌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按照教育为先、预防为主、保护为要、法治为基的原则,把校园建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为防治校园欺凌建立具有长效性、稳定性和有约束力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静,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治理法治化探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1-47.
[2]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M],2017.11.22
菱角中学课题组
(执笔:尹旭华;课题组成员:刘谋初 周学军 许慧 伍丽英 尹立群 尹佳 周罡 尹海余 李满兰 张万芳 朱凤祥 肖金芳)
基金项目:本文系洞口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象成因及防治对策》(课题立项号DK18C04KT)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