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艺术可视化

2019-10-21 01:57陈泓霖
大东方 2019年7期
关键词:可视化

摘 要:生物艺术基于最新的生物技术创造和操控生命,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蕴含着诗意和文化内涵,而不是单纯的科学实验或技术转移。艺术家们将科学实验的方法介入到艺术创作中,让人们感受到这一技术带来的可能性。

关键词:生物艺术;生物科学;可视化

一、什么是生物艺术

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史翠斯定义:“生物艺术体现了艺术向生物科学的一种跨越,以基因,细胞或动物之类活体为新媒介。

二、生物艺术的起源

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系现当代艺术首席讲师弗朗西斯·史翠斯在“自然评论”杂志 “科学与社会”专栏发表“生物艺术:美学背后的合理性”一文,描述了生物艺术在西方的起源:“1936年,爱德华·史泰钦在纽约MoMA美术馆展出了一组非常奇怪却异常美丽的飞燕草花朵。这些花朵并非来自于自然界,而是史泰钦一系列化学实验的产物:他把飞燕草花的花种泡在配了植物盐基的化学液体中,植物盐基中所含的毒素可以诱发花种多倍繁殖,使被浸泡的花种产生变异。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具有艺术倾向的化学实验中,那些难看的,发育迟缓的,带病菌的不合格花朵没有在这个展览中展出,这显露了物种天然选择定律在生物艺术中要扮演的角色。”这段记录传达给我们两个信息:一,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艺术家尝试将生物科学发展为新媒介进行艺术创作;二,物种天然选择定律将成为未来生物艺术研究的主要依据。

三、生物艺术的意义如何要怎样欣赏呢

科学家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走得很远,但他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抗疾病、防衰老,长久地繁衍下去。而艺术家对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目的则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没有像科学家那样具体的实用目的,却有着更大的人文情怀。

高岭认为:“生物艺术的意义在于提示人们生命的各种可能性,一些从来未曾见过的生物形象,在以前或者未来或许会出现。生命是偶然的,每个生命物种都是同价的,人类能成为今天的样子,也是偶然因素导致,应当珍惜。一旦基因链条的秘钥被打破,人类的地位也将被取代。

四、生物艺术包括

1、基因艺术

基因研究的发展为当时一部分有意向科学靠近的艺术家们提供了绝佳灵感和创作媒介。美国生物学家祖 戴维斯凭借自己在科学领域的地位和优势成为基因艺术的奠基人。在基因艺术领域,或者更确切地说,微生物艺术领域,戴维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微维纳斯”。

2、转基因艺术

转基因艺术的创始人是现定居美国芝加哥的巴西籍艺术家爱德华·卡茨。在轰动世界的荧光兔子阿尔巴出现之前,卡茨曾经在1997年将马铃薯硅片植入自己的小腿部位,引发人们对于人类于科技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而荧光兔子阿尔巴对于卡茨来说可以看成是其艺术创作道路之上的里程碑作品。

3、克隆艺术

克隆艺术开始于1980年左右,直到90年代末才开始系统化并不断有代表性作品出现。

克隆技術让有机生命无限复制,冲击了人们对于个人主义与真实性的传统理解,并同样面临着伦理问题的挑战。而美国艺术家娜塔丽·杰罗米占科却让唯一与克隆,自然与人工,传统空间与公共环境等各种本该冲突的因素在“一棵树创造信息环境”项目中和谐交融并在互动中共同发展,以永久的方式记录在人类的文明史中。

4、DIY车库生物技术

杰罗米占科和她的合作者在1998年出版的一本线上杂志中讲到了一些克隆技术爱好者如何将自家车库改装成生物科技实验室,并成功克隆自己皮肤的故事。这就是今天“DIY车库生物技术”的起源。

5、湿件艺术[或湿生物艺术]

“湿件”:实际上是计算机学专用术语,指软件,硬件以外的其它“件”,即人脑,也通常指人脑和机器链接起来的设备。“湿件”所指的是一种模仿生物系统及结构的智慧程序。美国媒体艺术评论家和教育者鲁斯·吉·怀斯特将“湿件艺术”或“湿生物艺术”定义为“借助湿生物科技创作的艺术作品… 其手段包括重现,模拟,虚拟现实,活体内和试管内。

6、纳米科技与生物艺术

1959年12月29日,美国极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美国物理协会做了一篇名为“微小世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演讲。其精髓在于,费曼在演讲中提了一个问题并介绍了纳米科技的理念。

五、生物艺术,究竟是艺术还是生物科学本身

从2000年出现的世界上第一个生物艺术品荧光兔子“阿尔巴”,到李山的生物嵌合体“蜻蜓人”,生物艺术品不再是一幅画、一座雕塑,活生生的生物也可以成为艺术。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艺术家、评论家王南溟的话说,生物艺术是关于“造物者”的艺术,是基于基因层面的艺术创作,它使得科学走出实验室,又将艺术的触角延伸到了科学领域。

六、生物艺术就一定要依靠尖端的生物技术来完成活体实验吗

策展人魏颖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物与艺术的跨界研究,魏颖具有分子生物学和艺术的双重背景。倾向于“泛生物艺术”,即使用生物学观念的艺术创作,或者使用了生物材料和技术来进行创作,泛生物艺术相较生物艺术,范围更为广泛。在语境中,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生物艺术创作,还是有一定门槛的。但‘泛生物艺术,就相对容易一些。你的作品题材中涉及了转基因技术,讨论它对社会带来的影响;这比你直接去使用转基因技术去做一个作品,会简单很多,但是它同样涉及了生物题材,对于艺术领域来说也是全新的。‘泛这个词就是说不是严谨的一定要做活体的作品,类似的思考、思辨,包括科技哲学或者是科技的社会史这些都是可以引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物题材涉及的并不是纯技术问题,它跟社会学,哲学都是相互联系的。

七、生物艺术可视化

梁琰认为生物艺术可视化,从可视化的美感作为切入点,并从设计史、美学史中汲取养分,培养自己发现美的直觉和重塑、传达美的技巧,学会挖掘科学之美。

参考文献

[1]Anker S.Gene Culture:Molecular Metaphor in Visual Art[J].Leonardo,2000,33(5):371-375.

[2]Radrigán V.Cyborg Art and Bioethics:Stelarc and The Third Ear[J].Aisthesis,2013:209-221.

[3]张海涛,陈友桐访谈:微·生·物 [J].美术文献,2012(3):28-29.

[4]芯源 .合成时代新景象——侧写“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J].中外文化交流,2011(9):8-13.

作者简介:

陈泓霖,出生年月:1996.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吉林省吉林市,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生物艺术。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地理可视化作业设计研究
基于文献可视化的国内港口建设研究综述
画图:数学思维可视化的有效工具
思维可视化
基于GeoGebra的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IT运维可视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