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蕊盛 马红娟
【摘 要】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带有政府性质的事业单位垄断检验检测服务供给为特点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供给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供给不足、效率低下、滋生腐败等弊端也日益凸显,巫需进行变革。
【关键词】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市场化
引言
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作为我国技术监督技术保障体系中的业务部门,是质检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机构,主要职能是对国家指定或授权产品进行检验,另外还接受委托进行各种类型的法定或非法定产品质量测定等检验工作,拓展了政府的服务职能。
1、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供给模式选择
1.1以自由市场为主的混合模式
自由市场为主是指:除少量检验检测由政府检验机构直接供给外、大部分检验检测由市场提供,产品拥有者可以自行选择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检验收费市场定价,这种检验检测承担民事责任。由于这种检验检测行为是营利性的,因此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并建立起一支市场化、职业化的检验师队伍。
配套的措施:政府保留一定规模的政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履行政府监督职责,单位属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其工作职责除少量需保留的检验业务、对社会化机构实施的定期检验进行监督抽查、投诉和事故调查,也包括了对部分产品的定期检验,但这种检验是政府对市场的“补遗”,因为自由市场存在“撇脂现象”,部分地区或者产品由于检验成本太高、利润较低社会机构不愿意介入或市场检验收费太高使用单位不愿意选择社会检验机构。检验收费政府定价,按照成本定价,相当于社会检验机构的收费平均水平。
1.2以特许经营为主的混合模式
特许经营为主是指:地方政府(省、市)通过竞争性招标的方式选择并以法律授权形式给予有资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承担该行政区域内产品强制性检验职责。检验依然是区域垄断的,收费标准则由政府制定,产品检验机构向使用单位收取检验费用,而政府对其进行价格管制。
配套的措施:由于特许经营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垄断性质,所以政府采取管制措施确保其具有第三方公正性和非营利性,措施包括规定从事特许经营的单位不得从事与其从事检验业务相关的其他营利性项目。
2、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机构市场化
2.1减少政府直接供给,形成多元需求市场
由于我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一元供给的特点,压缩了社会检验机构的市场空间,也不利于多元检验检测服务市场的形成。通过缩小政府部门规模并让私营部门进入相关领域的做法,有意识地实现撤退或“卸载”,又称“政府撤退”,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一种常见形式。减少政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直接供給规模,是实现“政府撤退”的具体形式。国退民进,减少政府直接供给,伴随着民间补缺,意味着社会机构取得更多的市场空间。
对于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而言,这种政府撤退应该是渐进式的,避免当政府突然减少直接供给之后没有社会机构跟进而产生的真空,总体来说,减少政府直接供给产品检验检侧服务的项目,定期检验先于监督检验,机电类产品先于承压类产品,标准取决于市场的成熟程度。未来检验检测服务是多元化的,除了政府法定检验外,各种高于法定检验标准的技术将得到很大的发展。
2.2放开价格管制,形成检验检测市场价值
一直以来,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是国家实行产品安全监察职能的一种基本手段,检验检测收费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由政府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强制执行,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安全监察部门与产品消费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检验检测行政事业性收费更多地只是体现一种权力关系,而不是经济关系。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实际上是检验服务劳动所创造价值的一种补偿形式,即检验价值。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的生产同样要花费一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同样生产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同样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收费不是靠权利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而是自己出售产品,按一定的检验价值对所花费劳动进行的补偿,是一种正常的经济契约关系。因此,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的生产也要讲究成本和效益观念,注重等价交换,遵循市场规律。
放开价格管制,承认检验价格,停止使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行政事业性收费,使检验市场主体双方交易的条件逐步由行政强制转向经济契约关系,从而使产品检验市场具备了价格这一基本条件,才能形成健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检验市场,才能使检验价值成为检验市场资源配置的一个信号,引导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资源的合理配置。
2.3放开管制,培育多元平等主体
我国行政规章将从事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的产品检验检验机构限制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且提出“检验责任区划”的要求,这些规定限制了社会检验机构、行业协会进入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市场。要形成多元竞争市戚就要放开管制,建立基于检验能力而非检验责任区划的检验检测机构准入制度,废除对社会检验机构、行业协会的歧视性条款,使其具备与政府检验机构平等的地位,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未来市场化的供给主体应包括:政府检验机构、社会化检验机构、行业协会。我国现有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与国家行政机关完全脱钩后部分转型为政府检验机构,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仅从事政府委托的法定业务,彻底剥离非法定业务。其余变事业单位性质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企业或行业协会后进入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市场开展业务。社会化检验机构、行业协会在取得国家产品监管行政部门的准入许可授权后,通过合同外包、特许经营、自由市场等形式承接大部分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业务,逐步成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市场的竞争主体。这些检验检测服务的市场供给主体将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并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从而使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供给充满生机活力。
2.4完善法制环境,建立市场化规则
健全、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规则是实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市场化的制度保障。国外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历史悠久,市场经济体制和规则比较健全,为公平、竞争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市场奠定了制度基础。而我国,从宏观上社会的市场经济法制环境,到微观巨监管部门的管理手段,都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市场失灵的制度设计。
我国应着力建设市场化规则,宏观层面应重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应从法律法规层面废除对非公组织进入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行业的歧视性条款,明确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供给形式的合法地位,完善非营利组织法人制度、监督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微观层面则侧重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市场化运作的机制设计,避免“市场失灵”。避免“撇脂现象”,以维持普遍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以确保检验检测质量;避免监管部门被社会化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收买,不能尽职履责。通过制度上进行有效的设计,实现降低检验检测的成本、提高检验检测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产品安全的初衷。
结语
综上,公共服务市场化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核心内容,国外公共市场化的理论与国外及台湾地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市场化的实践为我国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供给模式的变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因此,对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市场化供给模式的研究,成为非常迫切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进.更新理念 提升能力 强化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质检机构转型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4(7):60-61.
[2]李晓伟.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与发展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5).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