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鹏
摘 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儒家传统道德,在人民的思想观念中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有效地利用中华传统美德处理好当代道德麻木的想象,这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对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特别重大。
关键词:儒家思想;诚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仁、义、礼、智、信、廉、耻、孝、温、良、恭、俭、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
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通常简化成“仁义道德”,仁,即“仁爱之心”,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即“正义之气”,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礼,即“礼仪之规”,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中国人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见,“礼” 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有着重要位置。智,即“智谋之力”,“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里。孔子说:“ 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是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缺乏坚定可靠和相互信赖这样一种基础,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也难以实现诚实和守信。孝,就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中国共产党人传承文明,开拓未来,对古代思想文化进行了批判继承。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高瞻远瞩的提出了培养千百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把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江泽民也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胡锦涛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是新时期道德观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当代社会现象
康德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一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二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近年来,随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多样化以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思想文化呈多元化态势: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有外来的和本土的,有进步的和落后的,有积极的和颓废的。这种交织直接冲击着当代人的思想意识,造成社会上的信仰危机现象,进而影响着当代人们价值观及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在报刊、电视等传媒抑或现实中看到、碰到这样的事情:有人发生危难,人们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曾让多少人心冷至极。在你求助的眼眸里,看到的却是麻木与无谓,在你对自身的损失感到痛心时,却也为许多人灵魂的调敝感到悲哀。也曾看过这样的报道,有人在车上当众受辱,虽然车上看客如云,却没有一个人能挺身而出,听着那撕心裂肺的救命声渐行渐弱--是啊,面对恶行,三个人用语言表现出来的勇敢,胜过一个人用行动表现出来的勇敢;三个人用行动表现出来的勇敢,胜过一个人用生命表现出来的勇敢,有些悲割的深刻意义,不在于一个勇敢者的生命死了,而在于更多人的靈魂死了。
就中国而言,我们今天看到的某些人道德感的麻木,固然有着当代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的复杂背景,但从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到表现形式,都是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弃绝。拔一毫利于天下而不为,见危不救,见困不扶,这样的表现,即使有千万个理由,难道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人们都有趋利避害之心,我们难以苛责面对危险的普通人:但是,我们同样难以容忍个体完全非道趋避对人类共同生活准则胡破坏。
(三)树立正确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 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救育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民族的希望,因此,要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而主动去帮助别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在基础教育阶段,都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把学生的美德教育成了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对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感恩,进而增强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进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人民出版社,2003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