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常见心理问题等专题系统全面地讲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内容。其中我更为感兴趣的是自我意识的相关内容以及人际交往的相关内容,所以本文主要从自我意识理论出发,探索自我意识理论以及其重大意义,并简单讲述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及结合我个人的情况进行说明。
关键词: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自我控制
1 自我意识相关理论的探索及实践
1.1自我意识理论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的综合看法,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首要指标。[1]于我而言,在需要方面:我认为我现在可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温饱需要等。但是在安全感这个方面我认为自己还有待提升,在有些时候还是会缺乏安全感,以及在实现个人价值这方面我还要继续努力。在兴趣方面:我兴趣比较广泛,但是最为热爱画画和跳舞,画画和跳舞不仅可以让我修身养性,还可以让我在烦闷难过时静心,也是我缓解压力、宣泄情绪的好方式。在性格方面:我性格开朗,愿意将正能量传播给其他人,积极向上。在其他方面:我认为自己在做一些大事上的选择时还是很为果断,比如在大四的时候选择就业还是考研;在怎样发展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一些日常小事上我却过于纠结,比如要吃什么、要怎样选择等等,这些都需要我改正。
1.2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知与评价。我们正处在人生的转折期,自我认知没有确定形成,易受当下所经历事件的影响。正处在研究生阶段的我们,在学业上有成就时不要盲目乐观,受到挫折时不要自我怀疑。面临就业的我们就业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比如对自身的个性、能力、专长等缺乏清晰的了解,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等,这些问题最根本还是在于我们对自我认识不清。举例来说:我的同学中有一个同学未考研,毕业直接就业,他在大四投简历时就对职业岗位要求特别高,但是基本都要求研究生文凭,他还是不死心,工资给的低的他看不上,给的高的又不要他。上个月我们聊天我得知他现在已经改变了想法,并找到了一份初中老师的工作,工资也逐渐增加。
再拿我自己来说,我对自己的认知很明确,本科与研究生读了同一个专业,且我十分想从事教育行业,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毕业之后的我想从一名辅导员做起,在做辅导员的同时,继续读书,想在职读博,最后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相比辅导员的日常与学生打交道,我更喜欢为学生讲授知识,更喜欢上课的感觉,每次要站在讲台上,我都会很兴奋。所以,我会继续努力,不忘初心,为了我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2 人际交往理论
2.1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指的是人与人之間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或者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交往”是前提。是基础;“关系”是结果。“交往”侧重过程、方式,“关系”侧重结果。拿我自己来说,我们会有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朋友之间的人际交往、爱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亲人之间的人际交往等等,从而也形成了相应的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我们个性的完善,有助于促进我们的社会化,有助于事业成功。
2.2人际交往类型
血缘型:以血缘为纽带的一种天然人际关系。比如:我和我的父母亲等亲人之间的关系。
地缘型:因地域相同的缘故而结成的人际关系。比如:老乡群,有的时候我们还组织一起出去玩,我都会感觉十分亲切。
业缘型:以所从事的职业为纽带形成的人际关系。比如我现在是研究生,我们都是学生。
趣缘型:以兴趣为主而结成的人际关系。比如我喜欢跳舞,我也因此认识了很多舞蹈团的同学,有时间的时候我们也会一起跳舞。
情缘型:为满足情感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比如谈恋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需要等。
2.3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舒茨提出: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我个人认为自己属于主动与他人来往,主动支配别人,主动对他人表示亲密。我个性开朗,愿意与他人打交道,如果是陌生人,我会主动找话题开始聊天,在公众场合不会让大家冷场,会主动调节气氛,并且有一定的责任心,愿意带领大家做事情,为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让每个人各司其职。
3 结束语
自我意识理论和人际交往理论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影响,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理论以及人际交往理论有助于我们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我们完善自己的个性,客观的认识自我且调整自己不合适的行为,可以促进我们的社会化,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进行良好的角色转变,有助于我们事业的成功,有助于我们心情愉悦。所以,我们要熟练掌握自我意识理论及人际交往理论等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积极应对可能发生或潜在发生的心理问题,拥有愉悦的心情。
参考文献
[1]维之.人类自我意识的意义及其三次觉醒[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4).
[2]聂衍刚,丁莉.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02).
[3]赖文龙.大学生自我意识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02).
[4]冯晓杭,张向葵.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J].心理科学进展,2007(06).
[5]王启康.论自我意识及其与自我之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6]汪小容,苟亚春,刘孝群,黄之恒.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11).
[7]刘美凤,李璐,刘希,吕巾娇.人际交往领域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
[8]赵晶,郑林科,肖琼,董建红,魏晓言.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1).
[9]黄秀娟,唐静,李晓莉.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4(06).
[10]刘文,韩静,张丽娜.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03).
作者简介:
王思琪;性别:女;出生年月:1995年2月;籍贯:山东 民族:汉族;最高学历:硕士在读;目前职称: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