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早的凿刻在石壁之上的图案,到演变成现在我们日常所书写的规范化文字,从一开始追求实用的目的,逐渐往艺术欣赏方面迈进。本文通过对书法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各个时代文字的演变程度,进一步浅析书法欣赏的内容与基本的方式。
关键词:文字发展;书法欣赏
一、文字演变特征: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中国书法艺术肇始于汉字产生阶段,经历了从早期的图文字、甲骨文字、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之后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体的发展过程,其中,甲骨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造型,多为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从出土的殷商甲骨来观察上面所刻制的甲骨文,整体排列较为规整,单个文字形态不乏生动富有趣味,如象形字“人、山、月”。这表明从最初的文字造型之中人们不仅考虑到实用的目的,也会有意识注重文字的审美和欣赏的角度。
商周至秦汉,书法完成了从汉字的产生与发展、书体的演变以及书法风格的变异,其中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书法艺术开始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秦篆到汉隶的字体演变,是书写工具进步的结果,也是审美观念和实用结合的产物,为了适应简牍的格式和快速书写的需要,隶书删减篆书之中的部分笔画,压缩其形体;相应地,之后的章草更是对隶书进行更加简洁的书写,但其中的审美趣味和实用意识却并未由此而大大衰减,反而促进了书体进行大变革,最终在汉代大部分字体实现基本定型。
书法进一步得到巨大的发展是从东汉开始的,在这期间,纸的发明、佛教的传入等特殊现象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到汉末魏晋时期,书法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三国时楷书出现,代表性的书家有钟繇,为楷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书家如林、群星璀璨的空前盛景,王氏家族、谢氏家族等的出现,使书法艺术的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尚“韵”书风形成,而且书家们在行书、草书的书写方面也达到了变幻无穷的境界,同时,王羲之的诞生使得书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审美观点由古拙转变为妍美。汉末魏晋时期形成的“尚韵”书风,实用的书写在书法位置之中已经趋于末端,强调审美和性情越来越成为主流思想。
到了隋代,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留下了大量的造像记、墓志和碑铭,风格也是变化不一,平正醇和如《启法寺碑》,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随之而来的唐代,揭开了中国古代书法“尚法”的篇章,代表的书家有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非常突出,对后世书法产生深远的影响。到了宋代,“宋四家”的出现,“尚意”书风风靡一时,注重哲理性、注重书卷气、注重风格化以及注重意境表现,同时也导致创作之中的个性化和独创性。后来的元、明、清时代,书法风格基本有了一定的趋向,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明末与清代的书法创作以抒情为主调,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分为“碑学”和“帖学”两大发展时期。
纵观中国书法的流变史,从每个历史时期均可看到中国书法的创作风格,或以“高雅纯正”、或以“大众通俗”作为其艺术追求最为主要的两大特征。但不论是“高雅纯正”还是“大众通俗”都离不开实用与审美的角度,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時代和不同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
二、书法欣赏
同时,对于书法这门艺术,如果单纯只是考虑其实用价值,那么它的艺术性就无法表现出来,书法既然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从艺术角度观察和欣赏的内容和方式必定会带来了一种新的艺术体验。
书法欣赏的内容与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感知。即通过反复观察,透过作品形式,感受、领会作品的形象、气韵、风格、情趣等。第二、描述。即概括、归纳作品的艺术特征、艺术手法、精神内涵及自己的感受等。第三、解释。申明所以然,即说明、论证自己的所见所感。实即逐一分析作品在艺术特征、艺术手法、精神内涵等方面的成因。第四、评价。即审美判断,古人谓之“批评”。主要是针对作品的艺术价值、重要影响、历史意义、艺术上的得失、给人的启示等,予以评述,其中包括对已有批评的批评。专门的欣赏,一般含感知、描述、解释、评价四项完整的内容,需要调动书法创作、书法史论等多方面的综合修养,这几项内容相互渗透、彼此包涵,而不是各自独立的。我们在日常的书法学习中应该尽量学会用此种方式来欣赏书法,进一步认识到书法作品之美。
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应该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因为每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我们都可以随时去瞻仰去体会那份古朴优雅和那份博大深邃。
无论是勤学苦练的求索,还是心手两忘的抒怀,无论是浪情恣肆的狂放,还是温文尔雅的内敛。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经过漫长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种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书法创作成为书家心灵世界的展现,传统文人们自觉地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过程。虽然作为实用性书写工具的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却保留了下来,它那独具的神韵、百读不厌的气质,至今依然令人倾倒、令人陶醉。千年书法的历史不仅仅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的流传史,伴随着文人们的笔墨纸砚流淌千年的毫无疑问应该是那千古不变的翰墨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刘恒,2009
[2]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与人格魅力解读[J].晁岱双.理论学刊,2007(11)
[3]唐宋变革视野中文学艺术的转型[J].虞云国.社会科学,2010(09)
[4]书法美的探索[M].中国旅游出版社,宋民著,1997
[5]书法欣赏[J].吴江平.龙岩学院学报,2017(02)
[6]书法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钟明善,2009
作者简介:
王斌(1995.11—),男,汉族,籍贯:江西赣州,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书法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