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展历史长流中,少数民族是一直存在于中国的一个族群,那么在阐述了解苗族的艺术时应当了解苗族中的艺术中的艺术是什么?在中西方对艺术的定论中其实也并没有一个唯一的定论;在西方的理解中,艺术的意义诠释也是五花八门的,也有的认为艺术是可以定义的,有的则有人不能用文字或者语言去定义的,其中有的认为艺术中的观点中又是各抒己见并且各有见解的,碧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模仿,席勒认为是游戏,黑格尔认为是理念的感性的显现,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是情感的传递和表达,贝尔认为是有意识的形式主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是对生活的认识,描写和分析,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本能的升华,荣格认为艺术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表现。由此可见每个时代甚至每个人都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谈论艺术的。而我们今天关于艺术的问题的争论,则常常是在没有对艺术概念进行界定的情况下展开的。那么当艺术存在于民族性,民族艺术的更多特征概括于它的民间性、功利性、从众性;以及传统性或民族性。
在研究苗族中的艺术性时,苗族艺术表现花纹、声乐、铜鼓;苗族在表达民族特性审美性格特点是会以它的色彩采用、服装设计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在苗族的花纹中可追溯到苗族的神话、图腾的演变以及信仰崇拜。有时则也是表现苗族文化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苗人的服装多以蓝黑色作为底色为衣容,由此可见苗人心思沉静,恪守生活的保守性格,其次性格心理表现在苗乐中,乐歌避用铜锣、皮鼓、喧嚣的乐器,而常用笙乐或笛;像是衣服沉着的颜色,较为阴郁。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区别的重点是衣服,苗族服饰的颜色和刺绣上的特点是红、青、白、黑、花苗等分别穿以红、青、白、黑色和蜡染绣花的服装。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战争背景下的学术重心开始转移,西南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展开,催中在东部地区的民族学研究机构和各大学向西部地区转中国的大部分民族学研究机构内迁到西南地区,如昆明、重成都、贵阳等地。这样使处于边缘地位的民族艺术研究受到大的重视,大量的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资料得到发掘,学者/搜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艺术的鲜活材料,为进一步进行民族艺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打下深厚的基础。受抗战形势的影响,很多艺术理论家、艺术家、人类学家对民族艺术投人了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时间。比如,身为诗人、艺术家,学者的闻一多,1938年,在日军攻陷南京,武汉危机,长沙空袭频繁,长沙临时大学再次南迁时,参加了 “湘黔滇旅行团” 的步行团,徒步经湖南、贵州前往昆明的西南联大。途中,他田马学良先生作助手,一路采风问俗,收集少数民族山歌,民路利民间传说。马学良先生在<记闻一多先生在湘西采风二三事)中国忆道:“这里山川秀丽,而人民却一贫如洗,终年靠租术包谷、野菜、盐水度日.但即使这样艰难,热情淳朴的兄第皮庆达要千方百计地切一盘美丝,或者煮一碗豌豆来款待,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闻一多与马学良搜集了许多宝贵的苗族民间文学材料。
诗人方殷在贵州搜集到大量的苗族民歌,其后出版的选本序言1943年中有记录《苗族民歌研究》《东方杂志》,作者对苗族民歌的内容极尽赞美如 “用字之新鲜,形象之优美”,等等。作者将苗族民歌分为三类,山歌、酒歌、盘歌。但在选本中,却分为四辑,抒情的、歌咏人生的、笑谈类(盘歌)、咏古劝世的、作者在这篇序文中还提到了苗族的歌唱风气,歌唱季节,歌唱场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同于以往文学家之于歌谣的收集,仅止于记录歌词。他试图记下苗族民歌的曲谱,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作了较为忠实的研究。
其中“花苗” 蜡缬法加工的布料及其在衣服上的表现和蜡绘的过程.11月6日,他从关索岭往坡贡的途中,路经“仲家苗”(今布依族)村寨,看到类似旧寨“花苗” 的 “蜡缬制造法” 的全过程。在1902年至1903年到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四省(市)访问调查只有134天,回来之后,查阅大量文献,引用中国历史文献资料,论证苗族芦笙与中原汉族笙的同源关系,并认为苗族芦笙是由我国古笙中的 “小笙” 发展而来。芦笙文化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铜葫芦笙继青铜时代而起,就与独具南方民族特色的铜鼓文化相伴生。关于类似印度支那诸民族之笙的问题,其中鸟居龙藏学者曾在引用欧美人的调查资料时,就已論证了田族芦笙与印度支那诸民族之笙存在着 “源” 与 “流” 的密切关系。通过作为文化要素的艺术形式,如蜡染,铜鼓寺的研究进行民族关系的论关于 “芦笙” 的研究正好说明这一点。鸟居龙藏在我国西南地区调杳结束而回到日本以后,他在1907年出版专著 <苗族调查报告> 时
将发表在<国华>上的那篇文章政编为第七章,并加了“附言”,对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业地区的产笙进行了比较研会鸟居龙藏认为苗族使用的芦笙乐器:此种乐器,颇类似汉人和印度支那诸民族之笙,殆人类学上最堪注意之点也.”@ 这正县他调查研究苗族芦笙的奥秘所在,也就是探究芦笙的人类学价值。他指出:“芦笙在各民族中的流传和所分布的地区,大都为近于汉族,苗族等的“西南夷,还有印度支那地区的各民族(鸟居龙藏当时指的是中南半岛的民族-引者注)。很显然,芦笙这种乐器所分布的范围是在语言学上使用单缀语的民族这充分说明,芦笙正是以上民族和地区所拥有的独特的乐器。也就是说,芦笙分布的范围与汉藏语系各民族及受到汉藏语系各民族影响的地区,都有密切的关系。
马居龙藏被认为是中国西南民族学调查的创始人,尽目响查区域太小,所得资料有限” 在他之前,还没有民庆工省对四南民族进行过学科意义上的实地调杏,其开创之功佳区他运用人类学方法,在具体的描述过程中,特别注艺术品的形状,大小、制作过程非常精微的描述 其至来用印子的方法,观察具体的笮的结构 采集到艺术品的照行并画了大量的乐谱图画来叙述。这是按照一定科学程序进行的。
上半叶的中国少效民质艺术研究是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发日超来的,由于西方人文科学主安是在欧洲的文化传统和解决欧洲社会遇到的问题基础上发展起来,而且随着西方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扩展,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欧洲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貝有鲜明西方色彩的欧洲中心的人文科学思想,也就不能不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学研究领域留下它的痕迹。在研究与品评中国本土的少数民族艺术时,人们往往只是照搬西方人羽惯运用的艺术标准,比如说以西方音乐体系评价中国本土音乐以西方戏剧理论解释中国戏剧并且试图以之改造“落后”的中国本土戏剧,把油画的教学体系搬用到中国画的教学中,等等。这样的现象可能存在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多个领头,这一点,目前的学者也开始注意,进而提出“原生态”你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中国的少数民族艺术研究体天文藻等老一辈学者们的民族学和人类学中国化的主张利对中国民族学和人米学的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城们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光大这一优良学术传统。
总之,从民族艺术研究的整体来看,今后的研究仍然应社以探讨现代化为己任,加强民族艺术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规划地开展研究工作,加强科学性,系统性,以推进整个学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苗人的迁徙[J].雷高林,本刊资料. 文史月刊.2014(06)
[2]广西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引入与思考[J].吕富莲. 歌海.2013(06)
[3]论贵州苗族飞歌的特点、音乐魅力与传承保护[J].杨传红. 贵州民族研究.2013(03)
[4]贵州苗族飞歌的艺术特征和开发保护[J].刘星宇. 才智.2012(17)
[5]浅谈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J].李小溪.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7)
作者简介:
范林桃(1993.09-),女,苗族,籍贯:贵州,贵州黔东南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方向:美术理论。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