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平
摘要:猪气喘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可使受感染的猪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直接导致猪身体抵抗能力下降,进而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加重病症,提高治疗难度。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猪气喘病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在日常养殖中,需要兽医为养殖户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要求养殖户严格执行免疫程序,确保疫苗免疫质量,提高防治效果。
关键词:猪气喘病;免疫;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06.055
0 引言
猪气喘病的致病原为肺炎支原体,该种致病原在猪群中传播后,会影响猪群的免疫功能,直接导致猪身体抵抗能力下降,进而很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如巴氏杆菌病、蓝耳病、沙门氏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加重诊断难度。疫曲免疫接种是防范该种疾病最有效的措施,因此,需要养殖户切实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防范该种疾病在猪群中传播流行。
1 流行与危害
猪气喘病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又称为支原体肺炎、地方性肺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呼吸急促。病理学变化主要以肺脏组织病变为主,尖叶、心叶、隔叶前缘呈现肉样或虾肉样病变为主要特征[1]。临床上猪气喘病的流行与危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感染率高,流行范围广
近年随着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猪支原体肺炎的感染现象十分普遍,猪气喘病已经成为一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在每年冬春季节,由于气候寒冷,气温容易突变,是该种疾病的高发期。饲养管理不当,养殖场卫生条件较差,饲养密度过大,圈舍潮湿,拥挤不堪,通风不良等,都会加重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尤其是在猪场中常存在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隐性带病猪,隐性带菌猪是反复传播感染健康猪的主要传染源。体重在20 kg以下的仔猪感染该种疾病后,会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并很快向整个猪群传播蔓延,死亡率高达35%以上,40kg以上的仔猪感染该种疾病后,虽然死亡率较低,但会严重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饲料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变差。
1.2隐性感染危害
目前猪气喘病在规模化养猪场,主要表现为慢性经过和隐性经过,很少存在急性发病病例。在致病原传播蔓延过程中,由于肺炎支原体可以造成猪肺脏组织病变和严重损坏,感染猪采食量下降,长期生长发育不良,生长速度放缓,日增重下降,出栏时间延长,饲料转化率降低,导致养殖场生产成本增加,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3继发感染严重
由于支原体会损害猪的免疫系统,导致出现免疫抑制,该种疾病在猪群中传播流行的同时,还很容易和其他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疾病混合感染。如传染性胸膜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某些重特大疾病在猪群中传播流行,会引起猪出现较高的死亡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威脅整个地区生猪养殖产业的安全。
1.4免疫抑制
大量研究表明,猪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会引起猪身体出现免疫抑制,导致猪群免疫功能下降,特别是猪的呼吸道系统变得脆弱,局部呼吸道黏膜免疫功能下降,吸附并吞噬病原的能力变差。肺炎支原体感染猪后,猪机体的巨噬细胞、T细胞的免疫功能会受到抑制[2],进而为其他致病原侵袭感染提供条件,养殖场内一旦发生猪支原体肺炎病,需要养殖户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做好其他疾病的防范工作,否则很容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免疫技术
良好的疫苗免疫接种可有效降低该种疾病的发病率,提高猪群身体抵抗力。猪气喘病常用的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和活一陆疫苗,灭活疫苗又配合了不同的佐剂,多为进口产品,目前在我国已经商品化供应。国内专家也持续开发研究了一批活疫苗,但这些活疫苗在产量成本、副反应和接种途径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在选择使用支原体疫苗免疫接种时,在临床症状发生前免疫能取得更好的免疫效果。临床上猪支原体肺炎免疫主要采用2针免疫方法,第1次免疫作为基础免疫,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第2次强化免疫,这样能确保猪群产生长时间高效的免疫力。免疫过程中可以使用国外进口的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对出生第7天和第21天的猪,分别肌肉注射2mL疫苗,可有效保护猪避免肺炎支原体感染,加速其生长[3]。
3防治技术
3.1科学治疗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猪气喘病,应该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通过使用相应的抗生素,能有效缓解患病猪的临床症状,避免继发感染发生。有条件的地区应该结合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对肺炎支原体较为敏感的抗生素主要有四环素类、泰乐菌素、林肯霉素、泰妙菌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等。在使用抗生素对患病猪进行治疗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抗生素并不会阻止感染的发生,并且一旦停药,很可能会出现反复发作,因此,在对患病猪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该采取实验室诊断方法,检测猪场中的隐性带菌猪,发现后及时淘汰处理,逐步净化猪群。
3.2科学饲养
高质量的饲养管理是防范该种传染性疾病传播流行的关键措施。养殖场内部应该落实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预防养殖场内外的不良应激因素,向猪群提供高品质的日粮,确保饲料中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投入充足,提高猪群身体抵抗能力。同时还应该强化猪舍通风换气,及时将猪舍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排出。通常保育舍饲养密度3头/m3,育肥舍1头/m3,这样能减少猪粪便对周围空气的污染。日常养殖中还应该密切观察气候变化,并协调猪舍内外通风关系,冬春季节以小通风为主,夏秋季节要强化通风,及时排出有毒有害气体。另外,还应该注重控制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满足猪群正常生长要求。冬春季节是该种疾病流行高发期,因此,要做好猪舍防寒保暖工作,任何断奶、转群、混群都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减少不良应激所造成的刺激。
3.3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
养殖场应该始终坚持白繁白育、全进全出的封闭养殖模式,尽量不要对外引种,如果需要引种时,一定要做好引种地的流行病学调查,到没有发生该种疾病的种猪场引种。在引种过程中,要严把检疫关,所有引进的种猪都需要具备检疫证明,到达养殖场后,至少隔离观察30 d以上,并对猪群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和驱虫,确诊无疫情后才能与大群混养。
4结束语
猪气喘病在全国各地的生猪养殖主产区普遍流行,尤其是在规模化养殖场,由于饲养密度较大,猪群之间接触频繁,更容易引发该种疾病,所以要提前接种防治,避免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郑和.猪气喘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1):141.
[2]刘文明,朱世锋,黄永明,等.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5(1):29-30
[3]唐莉.猪气喘病的免疫与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4):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