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俊杰 马进寿
摘要:我国畜牧养殖产业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牦牛养殖产业已成为很多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牦牛养殖产业发展中,部分养殖户劳动和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增加了畜牧养殖产业和农业产业之间的矛盾,使牦牛传染性:疫病高发,一旦防控不及时,将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关键词:牦牛犊牛腹泻;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06.037
0 引言
腹泻疾病是牦牛犊牛生长中很容易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成活的一类疾病,发病后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会导致牦牛犊牛出现死亡,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需要从发病原因人手探究发病根源,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控。临床上牦牛犊牛腹泻主要是指受到多种原因制约,导致牦牛犊牛消化道系统不能正常消化,饲料利用率下降,引起呕吐腹泻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该种疾病常发生于新生牦牛犊牛群,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发病率更高,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
1 发病原因
1.1致病原感染
致病菌感染引起的牦牛犊牛腹泻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3大类。首先,细菌感染。引起牦牛犊牛腹泻的常见致病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链球菌、梭菌以及芽孢杆菌等,这些致病菌通常存在于周围环境和牦牛的胃肠道中,很多菌群都属于常在菌群。通常当牦牛犊牛身体抵抗能力较强时,致病菌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当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后,会为致病菌繁殖生长提供条件,进而产生大量毒素,导致牦牛犊出现一系列的腹泻症状;其次,病毒感染。引起犊牛牦牛出现腹泻的常见致病原,主要包括冠状病毒、黏膜病毒以及轮状病毒,病毒感染引起的犊牛牦牛腹泻造成的死亡率最高。临床上缺乏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常来不及治疗就已经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最后,寄生虫感染。牦牛犊牛腹泻的常见寄生虫主要包括隐孢子虫、蛔虫、球虫及绦虫,寄生虫除危害牦牛犊牛外,还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临床上感染寄生虫后,主要表现为身体逐渐消瘦并现剧烈腹泻症状,腹泻中常夹杂很多未消化的凝乳块和血液黏膜,粪便恶臭难闻,患病犊牛在较短时间内就会死亡[1]。
1.2犊牛自身因素
牦牛犊牛出生后,由于机体发育不足,导致自身免疫力低下,消化系统不稳定不成熟,以及牦牛犊牛受到外界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因为细微原因而引发腹泻。首先,自身免疫力低下。新生牦牛犊牛出生后自身免疫力较低,抵抗外界多种致病原的能力主要从母乳中获得免疫球蛋白。如果不能保证牦牛犊牛及时吃乳,妊娠母牛乳汁中免疫球蛋白数量较低,就很容易导致牦牛犊牛感染而引发一系列腹泻;其次,消化系统不成熟。新生牦牛犊牛的各个消化脏器组织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消化系统,所以在养殖中让牦牛犊牛成功过渡十分重要。牦牛犊牛出现腹泻,常是因为摄入了大量乳汁,使乳汁不能很好的利用,影响肠道功能的正常发挥,在肠道内快速发酵,给多种致病原生长提供了能量来源,进而引发一系列腹泻疾病。随着牦牛犊牛日龄的增加,在常乳和代乳制品日粮配比中,营养冗素不均衡,断奶后牦牛犊牛饲料调配不适当,断奶和更换饲料不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均会引起牦牛犊牛出现严重的消化不良;最后,应激反应。新生牦牛犊牛对外界多种因素的变化十分敏感。通常牦牛犊牛主要生生在每年的冬春季节,这个时期外界气候寒冷,气温容易突变。新生牦牛犊牛一旦受到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影响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腹泻疾病。
1.3饲养环境
牦牛犊牛日常养殖与养殖环境、卫生条件和腹泻疾病有密切联系。牦牛犊牛生存的环境如果阴冷潮湿,缺乏光照,通风不良,粪便堆积,消毒不彻底,很容易滋生大量微生物,严重威胁牦牛犊牛身体健康,导致细菌惟病毒惟寄生虫性腹泻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升。饲养用具是否卫生也是影响牦牛犊牛健康生长的一个主要因素。牦牛犊牛出生后,如果不注重对妊娠母牛后躯体和乳房的有效消毒,导致犊牛采食了不干净的乳汁,在饲槽、饮水槽中进食了不干净的饲料或饮用水,很容易通过进食渠道摄入微生物,进而引发机体出现腹泻。
2防治措施
2.1预防
牦牛犊牛养殖中要确保牛舍清洁卫生干燥,每天对牛舍进行严格的卫生清理,及时清理牛排出的粪便。要结合外界气温高低,及时开窗通风,确保牛舍有持续新鲜的空气通入,并保证将牛舍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排出。牦牛犊牛出生后要给予其充足的活动时间,确保牛舍光照充足,空间适宜。另外,还应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对养殖场内外部环境,各种饲养用具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常用消毒剂主播给胎儿,进而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死胎。哺乳仔猪也会感染该病,成脑脊髓炎和败血症的综合症状。猪伪狂犬病在自然界中时常发生,常见于猪、牛、羊、犬、兔等动物,其中人也可能感染,对仔猪的感染率很高,新生仔猪感染该病后死亡率极高,通常出生后第2天就开始发病3-5 d内死亡,病死率几乎达到100%。哺乳仔猪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1月龄仔猪表现为不喜进食、呕吐、腹泻等症状,而且伴随兴奋、发抖、运动失调。妊娠初期母猪出现流产或死胎,产后母猪感染该病可能会导致不孕。
根據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可以初步诊断,剖检可见病死猪的肾部和心肌有针尖大小出血点,肝脏与脾脏可以清晰看到直径1-2cm的灰白色坏死灶,脑膜明显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液增多[2]。
2.2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是南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猪细小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和环境、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可经过交配、人工授精感染。该病传染性极强,如果母猪怀孕期间感染该病,死胎率可以达到90%左右,严重时100%,感染后出现流产、死胎、胎儿发育不正常、窝产仔数减少、母猪难产、多次发情而不孕等。在怀孕不同时期感染后出现的症状不相同,怀孕后30-50d内感染该病,主要产木乃伊胎,怀孕后50-60d感染,主要产死胎,怀孕后70 d感染,母猪通常会流产,怀孕70 d后感染,大多数母猪会生产,但是生下的仔猪比较虚弱。同时感染该病的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部分钙化。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结果可做出初步判断,最终确诊需要采用实验室诊断方法,剖检可看出胎儿在子宫中被溶解和吸收,感染的胎儿也可能出现出血、水肿等现象。
2.3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
该病是由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疾病,繁殖障碍与呼吸系统疾病共同出现。临床症状是母猪发热、不喜进食、流产、产小乃伊胎、死胎、弱胎等,仔猪感染该病出现呼吸道疾病,死亡率较高。该病主要侵害种公猪、繁育母猪以及仔猪,对于育肥猪危害较小,通过呼吸道以及公猪的精液传播,也可在母猪与仔猪之间垂直传播。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康复后母猪的产仔数量减少,受胎率下降1 5%左右,新生仔猪的体温逐渐升高,最高可以达到41℃,断乳仔猪的死亡率达到30%。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结果可以确诊该病,
2.4流行性乙型脑炎
该病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母猪感染该病后会现流产、死胎等,公猪出现睾丸炎,蚊出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季蚊虫比较活跃的时期,呈地方小流行。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后通常在妊娠后期突发流产,即使顺利生产也易产木乃伊胎,大部分母猪流产后恢复正常。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结果,可以判断猪感染该病。
3防治措施
3.1进行血清学检查
定期对养殖场所有猪进行血清学检查,如果没有注射过相应的疫苗,并且猪出现某种传染病的血清阳性率较高,则应该制定相应防控措施。
3.2加强饲养管理
在日常养殖中要加强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各种病毒的传播,减少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率。首先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杀菌,每隔7d进行彻底消毒,对于出现过病猪的养殖区域还应要加大消毒频率。养殖中要确保猪舍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对不同日龄的猪进行分开饲养。其次,加强饮食管理,确保猪群有健康、均衡的饮食,对猪群的饲料进行合理搭配,不能给猪群,尤其是妊娠母猪饲喂发霉变质的食物和饮水。第三,及时清除养猪场中的垃圾、粪便等污秽物,而且做好灭蚊、蝇、鼠等工作,禁养猫、狗、禽等,加强卫生管理,從源头上减少病毒感染与传播。
3.3强化免疫监测
测定免疫动物群血清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如果发现血清抗体的平均滴度比接种前的滴度小4倍左右,则需要重新制定免疫程序,根据这个地区以及养殖场内的不同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制定免疫接种方案[3]。
4结束语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在养猪行业中十分常见,病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南各种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疾病,在养殖中需要找准病因,及时对症下药,做好免疫,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对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l]巫中新.猪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及其治疗[J]兽医导刊,2018(8):146.
[2]李俊才.猪常见病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诊治[J].畜禽业,2007(6):41-42
[3]黄东璋,李巨银,王健.猪常见的病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及预防[J].现代畜牧兽医,2012(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