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
摘 要:为适应新形势、面对新挑战,四川农信在金融科技方面与时俱进、积极转型,集中科技力量全面建设智慧银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服务“三农”经济和满足新的市场环境需求。四川农信规划了未来三到五年发展金融科技与建设智慧银行的目标,制定实施方法与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借鉴同业经验,深入分析农信实际,从战略规划、渠道服务、管理决策、基础建设及组织保障五个方面归纳总结了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据此提出策略建议,希望对其他农信、农商行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省级农信;金融科技;智慧银行
一、建设智慧银行的实践与探索
四川农信秉承服务“三农”宗旨,作为全省业务规模最大的银行,主动转型、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率先提出“合规、智慧、主力军”三大银行建设战略目标。自2018年开始,着力智慧银行建设战略研究,明确了建设规划、最终目标和实施路径,并率先在中小银行机构中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
(一)建设智慧银行的目标
四川农信在智慧银行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以客户为中心,以“提高安全、便捷的全渠道业务服务能力”、“提高集约、智能的运营支撑能力”和“提高开放、普惠的场景融合能力”为关键目标,在提高获客能力、强化渠道智能、加强产品创新、提高持续运营、降低合规风险以及智能管理决策六大方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打造“知我所需、如我所愿、及我所在”的全方位客户体验。
(二)建设智慧银行的规划、方法与路径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及持续改进的建设方法,结合现状和发展趋势,分为三阶段进行建设。
1.第一阶段:打基础、补短板(2018—2019年)
全面启动智慧银行建设,规划智慧银行建设蓝图,制定未来三年演进路线;以分布式云计算转型为主线,搭建运营管理云平台,开展流程自动化改造,建设数据及模型平台。构建“三农”普惠金融新型智慧城市下的城镇普惠金融服务场景,在服务“三农”服务场景中嵌入存款、贷款、支付以及理财等金融服务,解决渠道服务、内控管理、营销支撑和场景融合等方面的智能化突出问题。
2.第二阶段:强运营、提质效(2020—2021年)
进一步强化中后台能力,构建全面的智慧营销和智慧风控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建设并打通智能全渠道,融入生活、生产场景,实现集约化与智能化的运营支撑能力;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大额交易、账务类风险监测、内外部反欺诈以及反洗钱等运营风险集中管控,到2021年末基本建成“大运营”模式下的智慧
运营体系。
3.第三阶段:建生态、抓创新(2022年)
进一步提升场景化融合能力,开展客户体验价值管理,构建开放、普惠的金融服务,完善“业务+数据+科技”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开展生态圈营销和跨界创新服务;同时,依托金融科技实验室的,建立集原型测试、技术预研、成果转化及展示为一体的产品金融科技创新平台。
(三)智慧银行的现状与成果
1.基础保障能力方面
一是规划完成四川农信IT架构蓝图,从技术架构、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方面规划四川农信IT目标架构。二是启动四川农信云计算平台建设,基于云平台在渠道智能化、蜀信e互联网平台升级等重大项目上探索落地分布式架构。三是启动省级大数据平台和行社应用数据云建设,实现内部数据互联互通和外部数据引入融合,完善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技术支撑能力。四是积极推进数据中心建设,完成石墙机房装修及智能化改造,启动仁寿视高数据中心、泸州数据中心建设规划和设计。五是筹建金融科技实驗室,完成规划和设计,运行后将成为新技术产出的“孵化器”。
2.渠道服务能力方面
一是推行乡村金融服务站建设,提供“电商+物流+综合金融服务”的驿站式服务,打造具有特色的”三农”金融服务,实现日常金融不出户、基础金融不出村以及综合金融不出镇的乡村金融生态圈。二是启动渠道智能化升级,实现线上线下渠道协同,达成身份识别智能化、业务办理场景化、业务凭证无纸化、数据联动协同化以及营销风控数据化等六大业务目标。三是实现蜀信e互联网平台升级,简化客户入口,引入人脸、指纹等生物识别技术。四是建设智能客服,实现机器与人工融合的全渠道智能化功能。
3.运营支撑能力方面
一是成功在客户营销、风险防控等方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贷款与投资风险监测系统实现信贷、资金、票据及理财等业务的智能化风险预警,全渠道实时交易反欺诈系统实现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交易的实时风险管控。二是实现信贷业务标准化、专业化与电子化的集中作业模式,释放网点营销能力,提升风险防控水平。三是启动智能贷款产品研发,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客户贷款需求的实时识别、风险特征高效评估以及精准定价和快速及时的线上化审批放款。
4.产品服务能力方面
一是推出园保贷、安居乐、生源地助学以及种养殖贷等特色创新信贷产品,助力乡村振兴,为普惠金融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依托收单支付体系推出移动支付、ATM扫码取款等20多个创新业务产品,丰富线上支付渠道,增加客户粘性。三是拓展场景化产品服务能力,通过开放应用接口OpenAPI技术,已实现46家行社、60个第三方应用场景自助接入我社支付、贷款和账户管理服务。
二、建设智慧银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战略规划方面
首先,多种因素影响、行社转型意识欠缺。由于受多级法人体制现状制约以及地域、经济状况差异性影响,部分行社转型意识欠缺,过度依赖本地市场原有运营模式,缺乏智慧银行转型的内在动力。
其次,起步落后同业、转型方向有待厘清。2018年明确并指出了四川农信的智慧银行建设的战略规划和关键目标,但我们在起步阶段就与同业竞争对手拉开了差距,在外部核心竞争压力下,顶层设计符合农村金融机构特性的指向性不足。
(二)渠道服务方面
第一,客群优势收缩、渠道延伸受限。80、90后终将成为金融业务的客群主体,四川农信业务经营主要面向中小城市,客户结构偏向于农村化,同时面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跨界经营、大型银行下沉经营以及监管要求农商行、城商行专注本地建设的局面,客群在未来几年将迎来较高的收缩风险。
第二,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困难、同质化程度较高。现阶段四川农信已启动线上线下渠道融合,但高度同质化功能性网点、标准化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客群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服务需求,在客户粘性上存在劣势。
(三)管理决策方面
一是大数据基础薄弱。四川农信数据积累与运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主动开展与外界数据共享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强大的数据基础与精准分析能力,辅助进行智慧业务决策、智能化风险防控和精准客户营销的能力不足。
二是风控能力构建不足。四川农信虽然建立了反欺诈、风险监测预警以及事后监督等系统,但应对风险能力仍然薄弱。
(四)基础建设方面
基础资源支撑薄弱,难以快速满足智慧银行建设的高要求。四川农信部分核心产品建设采用集中化模式和引入外包商进行二次研发的合作研发模式,虽具有较高的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但开放性不足,后期维护成本较高,研发敏捷性不足,难以满足互联网环境下的快速响应要求。
(五)组织保障方面
第一,金融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四川农信智慧银行建设人员从数量到经验都相对不足,战略规划、技术创新及数据建模等方面人才尤其短缺。目前信息科技中心本部149人、分中心110人,共259人,不到四川农信总人数的0.7%。
第二,金融科技技术储备不足。四川农信金融科技起步晚、底子薄,移动互联、大数据应用,造成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前沿IT技术储备不足,与同业机构与新型持牌机构存在至少5年以上的发展差距。
三、建设智慧银行的策略建议
战略规划上要顺应国家政策要求和互联网发展趋势,体现符合四川农信自身发展需要的核心思路。一是持续完善智慧银行建设规划,自顶向下明确战略转型思路,在厘清内外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定位四川农信客户群体,以客户价值需求为导向进行战略定位,设置更具针对性的关键指标,自上而下统一转型意识、达成共识。二是明确目标、战略任务和主攻方向,合理规划、迭代调整建设方法和路径,实现渠道服务、运营支撑和场景融合等三大方面的智能化,弥补当前渠道服务短板,全面深化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渠道服务上要以“端到端的客户极致体验”为目标,找准新时代下四川农信客群偏好。一是丰富、融合渠道建设,深入分析同业客群差异化,精准定位线下渠道、技术创新线上渠道,确保渠道建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实现线上线下渠道建设高效协同、无缝衔接,不同挖掘新客户。二是加强产品创新,消减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影響,围绕服务“三农”宗旨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线上渠道为主适时研发和推出符合农村客户的创新金融产品。
管理决策上要通过增强数据能力建设,提高智能化支撑水平。一是逐渐加强大数据建设,建立数据实验室,建设数据中台,增强数据价值挖掘能力,夯实大数据建设和分析基础,为智能化风险防控、客户精准营销奠定基础,提升管理决策能力。二是持续强化风险防控能力。充分识别金融科技在产品、服务创新上面临的监管和业务风险,完善智慧银行风险管控制度和科技治理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风险防护,从被动变主动,构建完善、综合的技术防控体系。
基础建设上要稳步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不断创新研发机制。一是构建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金融科技实验室机制,建立新技术研究、孵化和应用创新队伍。二是做好IT分布式架构转型,按照IT架构规划蓝图,通过推广落地云平台接入,逐步实现分布式应用、分布式云平台、大数据平台、风险合规防控体系、开放互联生态以及融合式高效组织等IT六大领域建设目标。三是在分布式架构下,逐步推行互联网敏捷研发机制,提高需求响应效率,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投入成本。
组织保障上要建立机制、充实资源、合作创新。一是建立健全推进与成效检验机制,各层级要建立智慧银行建设的领导和推进机构,理顺省、市、县三级科技线,设立成效反馈和评价机制。二是夯实队伍,统筹资源,建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输送的循环机制,推行科技条线市场化管理和运作机制,以灵活的职业通道、薪酬和研发创新机制进一步激活科技队伍,吸引外部优秀人才。三是积极寻求外部赋能,解决技术困境,深入分析四川农信与大中型银行机构、新型持牌机构的发展差距,充分借鉴同业在风险控制、网点改造等方面的智慧化改造经验及新服务新技术应用经验,适时引入互联网机构平台和技术,弥补四川农信智慧银行建设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