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桔满 周燕
摘要:猪丹毒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是一种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通常在湿热的环境下在猪群内传播。该文主要分析了猪丹毒的流行病学的一些特征和现状,得到相应的结果,又分析猪群猪丹毒发病原因和临床特征,提出在接种疫苗、养殖管理等方面防治该病毒的措施。
关键词:猪丹毒;流行病学;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08.025
0 引言
猪丹毒是一种极其严重的传染病,经常在猪群中广泛传播,又被称为钻石皮肤病或红热病。经常受到季节性气候温度的影响,尤其是在炎热潮湿的夏季,猪丹毒高发。
不同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而架子猪的发病率最高,尤其是只有3-6月龄的猪被感染情况更为常见。由于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北方病发多在夏季,南方的主要见于春冬,而只要猪群中发生该病,一旦没有及时地控制,就会以很快的速度在猪群中蔓延。感染到传播有一个过程,首先是以病猪和带菌猪提供感染源,其次是其排出物和分泌物带有的细菌逐渐分散到其他猪群中的食物或饮水中,也要一个高温潮湿、透风性差的猪舍为条件环境。但有时也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进行传播[1]。猪丹毒发病的历史相对较早,而国家相关的监察部门早年就对猪丹毒患病率进行统计和分析,在2014年第1季度为5.95%,2015增加了0.14%,2016相比2015第1季度减少幅度较大,减少4.01%。但到2017年的第1季度上升至2.99%,而出现反弹的迹象。随着天气变化的不稳定性,预计未来几年的猪丹毒的流行率可能会增加,因此要做好防范的准备。
1 流行病学
在猪丹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的层面,诸多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了众多的试验和研究。而其主要研究是关于猪丹毒的重要基因——SpaA基因,该基因具有复杂性、多态性,现也发现其基因有一些变异,根据专业人员对猪丹毒杆菌的分析,得到SpaA基因中5个氨基酸位点进行了替换的结论,而后又把毒株分成5种类别。在专业人员对猪丹毒分离株的研究结果下,得到荚膜多糖CPS-A和CPS-C基因的变化与毒力大小是密不可分的结论,碱是以突变和缺失为要,而CPS-A主要因330位丝氨酸的缺失与3处氨基酸的变异而产生基因的变异。在专家对荚膜多糖进行多次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试验,获得足够的证据表明其是猪丹毒杆菌十分重要的毒力因素,而在荚膜多糖的作用下,病原体获得了一些抵抗免疫系统的能力,这使猪丹毒提高了生存的空间[2]。
2 发病原因
猪丹毒一直在养猪业中流行,虽然不能产生规模性的死亡,但猪群发病却给养猪户带来不少的经济损失。
2.1 传染源主要来自病猪和带毒猪
猪丹毒是以猪为主要的载体,其经常停留在扁桃体、淋巴结和肠道中,在既热既湿的环境下,逐渐移动到血液中引起猪发病,而其粪便的分泌中带有病菌,又在猪群中进一步的传播。叮咬过带毒猪的蚊虫又叮咬其他正常猪,通过其破损的皮肤进行另一种传播[3]。
2.2 血清类型多,毒力差异明显
猪丹毒的血清类型多且复杂,在各种各样的血清型的毒株中,毒株的毒力也有些差异特性。而1a与1b的致病力差异明显,败血症型是由1a类型产生,猪群疹块型病是后者产生的。在我国1a型多达85%,占主要,其次是1b型的[4]。由于复杂的血清型导致防控工作难度升级,发病率高且多样化。
3 临床症状
猪丹毒分为26种血清,包括la、lb、2-24到N型这些,类型相对较多,而有的病情的轻重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因此,通过分析病情轻重缓急,划分为3种类型。慢性型具体表现为关节的肿胀、咳嗽等一些特征。急性型与亚急性型具有相似性,都表现为存在皮肤疹块、体温上升、没有食欲等[5]。
4 诊断层面
注重细节上的一些问题,要辨析相似的病症的区分,不能简单地就下结论,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分析以及团队的合作讨论。就像关节炎型与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区分,且要不断地进行实践,获取更多的实际性的经验,才能提高诊断方面的能力,所以说不仅要有精准性也要实用性,只有这两者的有效融合,才能对病情进行更好的监测与治疗。
5 防治措施
以前经常使用青霉素进行猪丹毒的治疗,疗效明显,但过度滥用青霉素,细菌出現抗药性,致使该方式效果下降。而且健康的猪带猪丹毒率极高,要根除传染源十分困难。目前青霉素在临床上的使用效果极差,不得不重新研究新的药物应对猪丹毒。在面对规模化的养猪场有效控制猪丹毒,提议在养猪场地环境尝试进行药敏试验,从中获取到有用的经验方法实现对猪丹毒的控制,为更好地做好防控,提出以下方法[6]。
5.1 卫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
制定相应的规章,工作人员注意提高自身的防控意识,禁止频繁接触不同的猪群管理区,避免疫情传播,同时也要保持猪舍的通风度和适宜的温湿度。提供多维素的食物喂养猪,增强猪群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而禁止在炎热季节将发霉变质的食物暴晒后喂猪,避免导致疫情的暴发。另外,也要加强猪丹毒的疫苗的接种工作,同时用消毒液进行定期卫生消毒[7]。
5.2 及时进行疫苗接种,防控免疫抑制病
猪丹毒的发生再到传播有一个过程,可以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猪丹毒疫苗的接种,掐断源头。在猪场脏乱的环境为传播提供条件,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及时对环境进行清理,做好防控工作。猪丹毒的感染率的提高也与猪经常患病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有关,也必须重视其他疾病的预防,降低猪丹毒的感染率[8]。
6 结束语
猪丹毒严重影响我国养猪业的健康的发展。养猪业的规模不断地扩大,而随之带来许多的细菌疾病,使养猪业面临挑战,为解决这个问题,养殖户广泛地使用青霉素,导致后期的滥用,使病菌产生抗体,导致青霉素的效果日渐衰微。猪丹毒又逐渐肆虐,为再次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重新出发,对养猪业进行管理,调整和抑制猪丹毒。通过分析其流行病的特点和现状以及猪丹毒的各种诱发因素,改善提高防治猪丹毒的能力,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注重防控免疫抑制病,重视疫苗免疫。合理使用敏感性药物是有效治疗猪丹毒的关键。国家必须起到引导作用,管控青霉素等药物的合理使用,使我国的养猪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良兴,陈克研,赵魁.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4):199-202.
[2]Wang Q,Chang B J,Riley T V.Erysipelothnx rhusiopathiae[J].Veterinar,Microbiology,2010,140(3-4):405-417.
[3]毛江昌,李军星,袁秀芳,等.规模猪场猪丹毒的诊治[J].浙江农业科学,2012(9):1315-1318.
[4]彭凌,杨旭夫.猪丹毒丝菌的分离鉴定及其SpaA基因高变区域的序列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6,36(10):1727-1732.
[5]王力波,刘芳,谢江,等.猪丹毒丝菌不同年代分离菌株流行病学特征及部分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2016,36(3):423-430.
[6]刘俐君,张见,赵小波,等.猪丹毒检测方法的对比与分析[J].中国动物保健,2015(8):53-54.
[7]冷闯,邓舜洲,张文波,等.一例母猪蓝耳病继发感染猪丹毒的诊疗报告[J].养猪,2013(2):128.
[8]胡云霏,钱幸,王淑琴,等.猪血清中抗猪丹毒丝菌特异性IgG的纯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2):183-187.
作者简介:黄桔满,广西桂平人,大专,助理兽医师,任职于桂平市蒙圩镇水产畜牧兽医站,研究方向:动物检疫,猪丹毒与猪月市疫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