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乐至县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及对策措施

2019-10-21 08:04蔡文倩张荣华杨银
科学与信息化 2019年9期

蔡文倩?张荣华?杨银

摘 要 乐至县地处川中丘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却又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气象灾害成为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调研,结合历史气象资料统计研究,从气象灾害防御的角度分析了我县气象灾害的种类、影响程度、防御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丰沛;四季分明

1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受灾情况

气象灾害是人类生活的大气圈内自然形成的由大气运动而产生的灾害,是众多自然灾害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特点如下:一是种类繁多,如高温、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冷害、绵雨、风雹等;二是危害范围广,无论是高山、海岛、平原、丘陵、江河、湖海及高空等都会出现气象灾害。三是产生的频率较高,如我国的台风、旱涝等灾害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灾害。四是持续时间长,如干旱、秋绵雨等会连续造成损害。五是损失严重,每年我国因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1500亿左右,受灾人数达到1.3亿人。在世界上我国是气象灾害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就我县而言,1960年至2015年,我县共计发生各类气象灾害事件152次,受灾总人口数达到136万人,平均每年受灾2.3万人,直接或间接损失累计达到15.9亿,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2891万元。据55年气象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影响我县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是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涝及产生的次生灾害,其他气象灾害次之。其中,春旱发生频率为50%,夏旱发生频率为56%,伏旱发生频率为43%,秋冬连旱发生频率为11%;暴雨洪涝平均每年发生3次,部分年份可达到5次;大风平均每年发生2次;冰雹平均每5年发生1次。影响我县的气象灾害中属干旱最为突出,乐至县有“十年九旱”之称,是川中丘陵地区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我县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抗大灾、避大险”理念,坚持“防、抗、避”相结合工作方针,主动应对,积极作为,在抗御各类气象灾害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有力推进全县工农业生产發展,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气象防灾减灾机制逐步形成完善。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综合防灾减灾,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县级各部门协调配合,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方面形成全面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信息发布能力全面加强。2006年以来,全县逐步建立区域自动气象站30套,土壤水分监测站2套,小型天气监测雷达站1套等,大大提升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能力建设;通过电视天气预报、微博微信、QQ群、短信平台、LED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多种渠道不断提升信息发布能力。

三是气象灾害防御手段不断增强。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队伍,全县有人工影响天气增雨防雹高炮6门,增雨防雹火箭2具,特种作业用车2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10个。2017年更新的增雨防雹火箭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特点,配合有利天气时机,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够积极应对干旱、风雹等极端灾害天气。

3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气象灾害防御建设取得巨大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气象防灾减灾统一协调指挥能力还存在薄弱环节、系统资源整合还不够完善。硬件上没有建立全县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软件上各部门资源整合还不到位,不能直观反映各部门的防灾减灾实时信息。比如:气象部预警信息发布是一套系统,水务部门水库水情监测是一套系统,国土部门地质灾害监测又是另外一套系统,各部门资源并未有效整合不,不能实时共享,存在各行其是的现象。

二是农村等基层气象灾害主动防御意识还需加强。主要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普及不够,农村气象防灾减灾防御机制还不够完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仍然薄弱。比如:针对村社一级开展的气象信息员培训只有13个乡镇,只占52%,标准化防灾减灾示范乡镇仅有5个,只占20%。基层群众防灾减灾知识短缺、意识不强,严重制约了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

三是水利工程设施防洪排涝和农业提灌抗旱能力偏低。部分水库设施存在病险,农业提灌设施老旧、维护保养不良,作用发挥不充分。比如:我县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纪60至80年代,老化失修严重,急待配套改造。已建的水利堤防工程经过多年的运行,防洪排涝标准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工程蓄水、水库蓄水能力不足,遭遇干旱年份,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矛盾十分突出,2017年至2018年表现尤为突出。

4对策建议

一是加快构建有效联动的气象灾害应急减灾组织体系。进一步强化“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具体承办、各乡镇(街道)有效联动的组织体系。实现县级有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乡镇(街道)有分管领导、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有气象信息员,建立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防灾网络。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建设,尽快实现气象灾害防御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形成高效的气象灾害防御联动组织和指挥体系。

二是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建立气象、水务、国土、民政、宣传等部门联合协作宣传机制。加强对农村农民、专合组织、中小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建设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科普馆、宣传栏等渠道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全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三是全面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综合能力。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建设智慧气象信息化服务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气象信息服务方式上获得突破;二是强化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在提升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上获得突破;三是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气象科技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全面提高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