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翔 常晖
摘 要: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在中国外交当中,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带一路”概念的出现,使得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有了一个更广大的平台。当前中华文化传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笔者以《诗经》英译为例,结合“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阐述《诗经》英译面临的困难,探索《诗经》英译本在传播优秀中华文化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外传播的意义。此举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可以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更好地在世界大舞台上立足和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诗经》;《诗经》外译;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一、引言
建设“一带一路”,是我国政府依据当今世界发展的情势,高屋建瓴,顺应潮流发展而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不断加深,文化交流的加深成为了发展的必然和不可避免的趋势,意味着中华文化在域外传播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传播优秀中华文化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使命。中华文明绵延千年,优秀典籍浩瀚如海,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财富。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日益加深,这使得中国古代典籍比以往更具魅力。典籍外译,不仅是简单的作品介绍,更是向那些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外国读者介绍悠久的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优秀的典籍作品在我国历久弥新的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大意义和重要位置,世界可以通过典籍著作的翻译出版来了解中国,发现中国。可以促进古老而又鲜活的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舞台,进而参与到世界文化体系的构建。因此,我们翻译人员是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这场持久“战役”中的桥头堡,我们具有重大而光荣的责任。笔者上网查询了从2014-2019年以来的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名单,书单中包含不同种类的书籍,其中以人文类、经济类为主导。主要向沿线国家介绍中国经验、中国经济、中国当代文化、中国历史等。有关于典籍著作外译的数量实属不多。从各年份丝路书香名单可以看到,有《论语译注》《图说孔子》《中国经典阿拉伯语译丛·道德经》等典籍著作翻译成外文。其中有关《诗经》外译的数量为零,也就是说《诗经》此本国学典籍巨作并没有包含在内,沿线国家的民众没有机会去阅读,更不消说传播《诗经》中包含的优秀中华文化,笔者在此呼吁,希望大力开展对《诗经》的翻译出版,加大在沿线国家的发行传播力度,为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助力前进。
二、《诗经》英译本中蕴含的优秀中华文化
《诗经》既是我国古代智慧的体现,也是古代诗歌的发端之作。熟读《诗经》,可以透彻了解先秦的政治文化、人民生活以及社会形态。《诗经》包括各方面,其中有关于爱情、战争、婚姻、饮宴、祭祀等。由此看来《诗经》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古代的“百科全书”。
1、《诗经》中体现的宴饮文化
对于大多数外国民众来说,中国有着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多数的外国读者对这个古老而朝气的国家的生活习惯、习俗感到好奇。在浏览《诗经》的时候,自然能阅读到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饮食宴乐描写场面。其中《小雅·鹿鸣》堪称宴饮诗的代表之作。
原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7]
译文:How gaily call deer While grazing in the shade! I have welcome guests here. Let lute and pipe be played Let offerings appear And let lute and strings vibrate If you love me, friends dear, Help me to rule the State. How gaily call deer While eating the southernwood! I have welcome guests here Who give advices good, My people are benign; My lords will learn from you. I have delicious wine; You may enjoy my brew. How gaily call deer Eating grazing in the shade! I have welcome guests here. Let lute and flute be played. Play luate and zither fine; We may enjoy our best. I have delicious wine To delight the heart my guest.[7]
許渊冲的译文,在其“三美”思想指导下,译文简洁、音韵感强,画面感清晰。这首仅仅百多个汉字组成的诗,从头至尾都充满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惬意,通过将“呦呦鹿鸣”和“鼓瑟吹笙”的翻译为How gaily call deer,Let lute and pipe be played充分展现出了殿堂上嘉宾们觥筹交错、互敬互融和动物和谐共存的饮宴场面。这在现今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尚能得以窥见。“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译文:Let offerings appear If you love me, friends dear, Help me to rule the State. 译文简洁,浅显易懂。描写的是参加宴会的人并没有空手而来,而是给宴会的主人带了礼物,这让主人感觉到了朋友对他的友善之情。同时,也可以看出古代社会人们的礼节十分周到,即使是到了现代社会,中国人民仍然承袭着古代社会的优良传统。外国读者读到此段的时候,将能较好地知悉和学习中国人民的社交礼节和文化,对即将来到中国的外国读者来说,更有实际的学习意义,能帮助他们初到中国时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生活。“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译文:I have welcome guests here Who give advices good, My people are benign; My lords will learn from you.[7] 此段其实是宴会主人看到宾客携礼而来,对宾客们遵守周礼行为的夸赞。夸他们品德高尚值得想要成为君子的人仿效。《诗经》相对于白话文来说是晦涩的,其措辞简洁,意义深刻,许渊冲以其深厚的语言造诣将其中的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促进读者理解其内涵,利于文化传播。
2、《诗经》中的先秦时期婚制婚俗体现
《诗经》当中的婚俗制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我们可以从中去窥探古人的婚姻生活是何种样貌。与此同时,通过研究婚俗制度,我们可以了解在当时生产力背景下孕育出的文化特征和所产生的意义,以及对后世发展的影响。其次,翻译《诗经》中的婚俗制度描写,可使外国读者对中国的古代的婚制婚俗有大致的了解,进而增进对现代中国婚制婚俗的了解。《诗经》外译的出版对中外的跨国婚姻做出了巨大贡献 。
两情相悦的自愿婚俗
在春秋时期,尽管封建礼教正在逐步形成,但是人们对于自由,奔放的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和追求从未消失。我们在《诗经》中随处可见对于自由婚姻的追求。《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7]The tallest Southern tree Affords no shade for me. The maiden on the stream Can but be found in dream. For me the streams too wide. To reach the other side As River Hans too long To cross its current strong. [7]许渊冲的译文,简约而不简单,平实的语言充满着诗歌的韵律美,初读这首诗,有一种清晰的画面感。诗里讲述的是一位痴情的男性倾慕一位女子,却无法和女子结合的故事。主人公感叹对女子的追求而不得,就像不能于乔木下休憩,不能渡过汉水和长江。别无他法,只能在脑海中勾勒出自己与女子成婚的画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先民们的恋爱和婚姻生活是自由的,不受拘束的。青年男女相互倾慕便可以结为夫妇。不仅男性可以自由追求女性,女性同样也可以追求自己喜爱的男性。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看到诸多女性为追求美好爱情所谱写的美丽感人的“乐章”。后世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得女性成为从属于男性的存在,没有自主权。彼时的古代劳动人民大胆追求幸福的勇气与决心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外国读者可以从许渊冲的译文中了解古代中国的人民对爱情自由的向往和热烈追求,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浪漫主义,引发其对现代中国婚制婚俗的关注和了解。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诗经》英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双方均是发力点和受力点。在文化的了解、碰撞、吸收和融合中世界文化得以发展。但是基于交流双方发展的鸿沟,文化的交流是无法对等的,强势一方文化自然强势。同理可得,弱势一方文化也相对弱势。据统计,中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的译本多达上万本,而中国推介到国外的本国文化的外语译本只有少数几百本而已,《诗经》译本的翻译出版更是少之又少,这是典型的文化交流鸿沟。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典籍的外译状况反映了诸多存在的问题。
1、对外传播方式有待改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文化碰撞的日益增加。然而,我国本土优秀文化对外传播途径匮乏,导致大批优秀文化滞留本土无法迈出国门。在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相当一部分外国作品通过翻译进入了中国的大门,而以《诗经》为代表的典籍著作却没有真正进入国外市场,外国读者群体少之又少,此现状的存在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翻译工作者的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2、译者素质有待提高。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世界文化的丰富财产。不仅对中国人还对来自世界各国的中华文化爱好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是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典籍译作在国外却几乎没有市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翻译者,翻译质量不敢恭维。翻译者的队伍群体没有得到良好的梯度培养和传承。由此看来,着重提高翻译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是当下推动以典籍外译为形式的优秀中华文化传播的当务之急。
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诗经》英译的策略
1、深入市场调研,精准传播策略
目前,国家对《诗经》英译投入了大量精力,国内学术界也有相当一批学者如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许渊冲等在从事《诗经》英译的研究。翻译界在推动这项工作之前,应该厘清世界其他国家对于《诗经》的翻譯都做了哪些工作,各个译本之间的受欢迎程度是如何的,哪些译本存在较大的问题。“一带一路”的推进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文化推介平台,在此过程中,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是无法避免的。此种人文交流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沿线国家人民对于异域文化的需求,厘清中国典籍外译在国外的现状和行情,从而制定更精确的传播策略。
2、明确“他者”需求,培养合格译者
在有“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美誉的许渊冲老先生和中西合璧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等一批优秀的翻译工作者辛勤奉献下,以《诗经》为代表的典籍外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尽管如此,大部分翻译作品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是无法达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高质量翻译人才的匮乏断层,导致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低下是制约中华文化向域外传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翻译工作者学习外国优秀文化、了解沿线国家人民的内心想法、明确域外读者的文化需求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平台,在推进国家发展的同时,了解沿线国家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阅读偏好,从而制定恰当精准的翻译策略减少因文化隔阂而带来的译文纰漏,从而为中国典籍外译铺出一条康庄大道。最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行与实施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国际观,翻译并不是机械的语言转换,需要全面理解其中的内涵,做好跨文化交际的使者。
五、结语
对外事业没有文化作为支撑是难以长久的,要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需要尽快从中国文化传播的顶层设计、文化自信、传播媒介、支撑体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升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力,积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精髓,推动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民心相通。[4]如何在众多中国文化中传播更具中国魅力特色的《诗经》,是挑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James Legge, the Shi King, the Book of Poetry, London, 1876
[2]John Francis Davis, on the Poetry of the Chinese, Macao, 1834
[3]房新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中国文学经典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2-12(007).
[4]何其芳,李国青.“一带一路”下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的路径[J].北方经贸,2018(10):22-24.
[5]李雯.《诗经》婚制婚俗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6]李贵生,李天保.从《诗经》看先秦的婚礼制度[J].社科纵横,2004(05):137-136.
[7]诗经:汉英对照/许渊冲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9
[8]谢伦灿,杨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2):110-114.
[9]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3):91-96+75.
[10]王宏.中国典籍英译:成绩、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9-14.
作者简介:曹翔(1994.12-),男,汉族,籍贯:湖南耒阳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翻译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旅游翻译研究;
常晖(1970.11-)女,汉族,籍贯:湖南常德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2018年度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典籍外译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以《诗经》英译为例”(项目编号: JGY2018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