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旱育秧高产栽培技术

2019-10-21 08:07周莹
种子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水稻

周莹

摘   要: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赢得竞争力,我国水稻旱育秧高产栽培技术受到高度重视。对水稻旱育秧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簡要论述,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稻;旱育秧;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旱育秧技术具有省水、省工、省种、增产的效果,且秧苗健壮、根系发达、返青期短,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水稻旱育秧高产栽培技术可有效提高我国水稻种植产量,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水稻旱育秧育苗技术

1.1   苗床

苗床必须选用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疏松透气、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管理方便且水源条件好的酸性旱地壤质土壤和菜园土作苗床。苗床培肥一般选施优质农家肥或有机肥10kg/m2、复合肥100g/m2、硫酸锌10~15g/m2,施肥后多次翻耕达到肥土均匀混合。播种前,用敌克松1.5~2g/m2与细土混合均匀后撒在苗床上,与苗床0.1m深土壤充分锄均匀,灌水使秧床充分渗透。

1.2   播种

在进行播种工作之前,要反复多次对播种前的苗床进行浇水工作,确保水分能够渗透到15cm厚的地表土中。播种时要均匀,先播2/3种子的量,剩余1/3的种子补缺、补漏,播芽谷125g/m2。播好后用平整光滑木板轻压种子,使种子三面入土。播种结束后要在种子上面盖上过筛的细土和农家肥充分搅拌,待均匀后盖严、盖匀,厚度0.7~1cm。

1.3   苗床的秧田管理

1.3.1   温度管理

(1)播种至苗期以保温为主。膜温度超过35℃,要及时打开两头通气降温,并及时盖膜。表土干燥发白需补浇少量水。

(2)出苗至1叶1心期,膜内温度要控制在25℃左右,超过时必须打开两头通风降温。当秧苗长至1叶1心时,苗床用敌克松1g/m2兑水0.5kg喷雾,防治立枯病,再施2~3kg/667m2尿素兑水均匀浇施。

(3) 2叶至2叶1心期,膜内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晴天,白天膜全揭或半揭,4:00PM前盖好膜;阴天,中午打开1~2h;雨天,中午打开两头换气一次。不让雨水淋到苗床上,膜内气温低于12℃,应注意盖膜,以防冻害。

(4)2叶1心至3叶1心期,遇寒潮要及时盖膜护

苗。3叶时为了适应外界环境,晴天时白天可全天炼苗,除阴天雨天外逐步实行日揭夜盖。2叶1心时,用敌克松1g/m2兑水0.5kg喷雾,防治立枯病。

1.3.2   苗床追肥

一般在秧苗2~5叶期,苗床用尿素2~3g/m2, 稀释100倍追肥,施肥后用水洗净叶面,移栽前施送嫁肥。

2   大田管理

2.1   施肥管理

①底肥:施腐熟的农家肥1000kg/667m2、过磷酸钙40~50kg/667m2、钾肥3kg/667m2、尿素25kg/667m2作基肥。因各地条件和土壤肥力不同,施肥量也不一样。②追肥:蘖肥用尿素10~15kg/667m2、过磷酸钙15~20kg/667m2、钾肥4~5kg/667m2。第一次分蘖肥在移栽后5~10d,施蘖肥总量的1/3,促进分蘖早生快发。隔7~10d施第二次蘖肥,施蘖肥总量的2/3。当主穗孕穗时,施7.5kg/667m2复合肥孕穗保花肥。

2.2   水分管理

①浅水促蘖:插秧后水层要保持4~5cm,返青后水层保持3.3cm,增温促蘖。分蘖后期采用干湿的交替灌溉法,促进根系下扎。②晒田壮秆攻大穗:当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的80%时(茎数达到520个/m2),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发生。③抽穗前5~15d保持浅水层,其余时间要采取间歇湿润灌溉为主。④孕穗期要深水灌溉10cm以上。⑤黄熟期停水。

3   防除病虫草害

大田除草:在栽秧7~10d后,可用丁草胺加草克星或苄丙、苄乙、苄丁等药剂防除杂草。防病:主要是防治防治稻瘟病、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以预防为主,加强预测预报,控制发病中心,用三环唑、稻瘟灵等进行药剂防治。对发生稻飞虱的田块,用吡蚜酮和噻虫嗪防治。对发生二化螟、三化螟的田块,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发生稻纵卷叶螟的田块用阿维菌素防治。纹枯病用井冈霉素防治。喷洒时兑水40~50kg/667m2手动喷雾或兑水20kg/667m2机动弥雾,用药田保持浅水层5~7d。

4   收获

完熟期收获,精收细打,减少割、拉、打损失,损失率不超过2%。

总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赢得发展优势,我国将旱育秧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于水稻栽培过程中。从水稻苗床选择到水稻成熟后的收割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不仅在产量上有所突破,在质量方面也拉大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有效发挥我国农业种植栽培技术,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9-07-24)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技术水稻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我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简化栽培新技术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