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差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索

2019-10-21 08:31王亚茜马保成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王亚茜 马保成

【摘  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行為规范的重要处所。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同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儿童青少年而言,父母的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同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只有和谐、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够使儿童青少年身心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本文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养;不同方式;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257-01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的直接体现,也是父母自身行为和非言语表达的统一整合。在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下,父母的教养方式深受心理学、教育学的重视。由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阶段较为特殊,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给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使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出现差异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根据家庭实际情况与儿童青少年的不同成长阶段,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极为重要。

1 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即为一个小型社会,孩子在家庭中与各个家庭成员相处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基本的社会生存法则和相应生活技能。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中,父母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能够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教养方式能够使儿童青少年发展步入正轨,促进其积极前进。不良的教养方式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因此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推动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家庭良性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措施[1]

2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据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大致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每一种教养方式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部分的差异也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2.1 权威型教养方式

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长认为孩子和父母在家庭中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并相互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在此基础上,父母会在孩子面前树立父母应有的威严,根据孩子实际的身心发展情况,为其设立相应的发展目标,并以此对孩子提出相应的管理要求,采取科学、正确、合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并适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调整和纠正。此外,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采取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也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做好倾听者的工作,仔细聆听和分析孩子的要求与建议,采纳孩子提出的合理想法,并将已处于“儿童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孩子看作朋友和成人,与其讨论家庭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则。在家长与孩子积极沟通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切实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在这种既严厉又民主的教育环境中,孩子的身心发展能够更加紧积极和健康,同时也能够使孩子的抗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得以增强。

2.2 专制型教养方式

采取专制型教养方法的家长,通常将自身的主观意识强加于孩子身上,对于孩子的想法、意见等各种信息采取抵制态度。在家庭中,孩子不允许有自主想法,家长一旦作出决定,孩子就不可对此事产生意见。同时,家长也难以与孩子产生有效沟通。采取专制型教养方法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使得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儿童青少年会很容易产生抵触、恐惧、排斥等不良情绪,拒绝与父母近距离接触,甚至会畏惧和回避与父母的一切交流。

2.3 溺爱型教养方式

溺爱型的教养方式与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是两种极端方式。采取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家长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对孩子有求必应,并在最短时间内给予其反馈。但家长往往忽略孩子真正的成长需要,认为金钱、物质到位,孩子的成长就能健康、快乐。因此在溺爱型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通常有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严重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抗压力弱的特点。孩子会将在社会中所遇到的挫折发泄到家庭中,长期以往,孩子发生心理问题会愈发严重。

2.4 忽视型教养方式

采取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往往具有对孩子“0关怀”的特点,在孩子成长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均采取漠视和忽略态度,不注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情感的需求,不给予孩子真正缺乏的关爱和照顾,一旦孩子出现情绪失落的情况,就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问题。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无法感知父母的爱与家庭的温暖,很容易在社会中产生难以适应环境和无法自我控制的不良情况,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2]

3 解决家庭教养问题的途径探究

3.1 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由于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使其身心发展更为健康,父母在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首先应为孩子营造安全、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积极与孩子产生有效沟通,引导孩子将生活中、学习中、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告知家长,并从家长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建议与相关指导。在父母与儿童青少年产生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要真正的将儿童青少年当做成人或朋友,并切实为其提供可实行的建议,同时在交流时要采取平和、诚恳的态度,运用讨论和商量的语气与之沟通,尊重儿童青少年自身的想法和建议,避免采取一切否定的消极态度。

3.2 父母、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诸多原因而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青春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已经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此时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从而容易出现烦恼、孤独、压抑等负面情绪[3]。因此,父母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就要仔细观察,认真剖析孩子的成长特点和性格差异,尊重孩子自身的成长需求,采取共同成长的教育方法。家长首先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结合儿童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站在朋友角度陪伴和欣赏孩子,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要采取恰当措施帮助孩子舒缓压力,给予孩子共情式的关注。同时,父母也要积极学习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育理念,从而达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目的。

3.3 其他力量的帮助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要积极应对问题和帮助孩子成长以外,社会力量、校园力量也同样不可忽视。家庭是社会的缩影,而社会又是由诸多家庭组成的,因此,全社会应共同促进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形成。比如,应用现代化互联网技术建立家庭教育专线网站或论坛,为父母提供家庭教育帮助,和解决父母所遇到的教育问题。

4 结束语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并以一种特别的形式影响着孩子的前途和发展。因此为儿童青少年营造幸福、和谐的成长环境,是父母主动参与孩子成长的主要措施,也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只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家庭教养方式,才能够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璇. 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 健康必读,2018,(28).

[2]    吴丽 娄悦.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J]. 山西青年,2017,(17).

[3]    周慧妍. 从学生角度浅析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因素[J]. 发现,2018,(0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第七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获奖名单(第一批)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