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刚
【摘 要】目的:探究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鼻竇炎鼻内息肉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手术治疗,给予研究组鼻内窥镜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住院情况、并发症情况等。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效果显著,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鼻内窥镜手术;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136-01
耳鼻喉科中,鼻窦炎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该病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是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目前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急需一种有效的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方法。本文选取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鼻窦炎鼻内息肉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两种手术治疗,探究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现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鼻窦炎鼻内息肉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1.6±4.9)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病程(1.4±0.5)年,发病部位:筛窦7例、额窦6例、上颌窦11例、蝶窦15例;研究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2.3±4.8)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1.3±0.4)年,发病部位:筛窦8例、额窦7例、上颌窦10例、蝶窦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临床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手术治疗,给予研究组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法:术前一周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进行喷鼻,术前三天给予糖皮质激素,每天一次。本组患者进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和鼻内镜检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麻醉。对患者鼻甲后半部、蝶窦前壁进行切除,开放筛窦,切除上颌窦病变组织、鼻息肉。术后处理:术后1~2天内,在患者鼻腔内塞棉片,抗生素治疗1周。
鼻内窥镜手术方法:术前处理与对照组一致。使用常规鼻腔内镜摘除较大的鼻息肉,之后置入用内窥镜清理残留鼻息肉和肥厚粘膜组织,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情况,选择性开放筛窦、上颌窦、蝶窦,在内窥镜帮助下,吸出窦腔内脓性物质并冲洗。术后处理:术后1~2天内,在患者鼻腔内塞棉片,抗生素治疗1周。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4.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t检验。计量数据使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鼻窦炎鼻息肉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多数专家认为炎症和过敏史鼻窦炎引发因素,(不顺)鼻窦炎患者长期炎症状态会引起鼻粘膜持续性水肿,进而导致鼻息肉。因药物治疗无法完全清除鼻息肉,所以采用手术治疗。本次研究发现,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效果显著,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君利.研究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综合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6,6(33):265-266.
[2] 张伟.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有效性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8, (49):23.
[3] 于海莲,杨琳红,沙金霞等.2种护理方法对鼻内窥镜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6,39(4):40-41.
[4] 李坤.优质护理对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5):636-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