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宏
每每谈起作文,许多学生便会愁眉紧锁。每次提起笔来,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挤不出多少“墨汁”来。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辛苦万分,学生还是懵懵懂懂,写出来的作文不是“流水账”,就是七拼八凑的一堆空话。这样的文字读起来,可谓乏味之极,没有一点“灵气”。可见,现在的写作教学正陷入一个“怪圈”: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究竟如何才能打开学生的写作之源,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出有“生命”的文章呢?
其实,要让文章赋有“生命”,就得将它与生活相结合。
一、让写作教学融入生活
生活是写作教学最好的老师。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没错,一切教育都离不开生活。学生的一言一行无不是在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因此,写作教学要和生活相结合,更要以生活为基础,不能脱离生活实践。教师要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让生活为作文“添色”。
二、快乐生活 轻松写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素材就来自于生活。想要更好地开展作文教学,教师就要有目的的创造一个愉悦的生活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如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有趣的生活自理能力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这些亲历的生活情境,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如此,学生就能一边快乐地生活,一边轻松地写作了。
1.“玩”出写作兴趣
“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皮亚杰曾对儿童的心理做如下的分析。面对写作也是一样,没有兴趣,写作教学便很难开展。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年龄小,爱玩的天性,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大课间活动。如“踢毽子”“滚铁环”“踩高跷”“跳花绳”…… 这些有趣的实践活动能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心。
那天是星期五,学校安排的大课间活动是“踩高跷”。早操一结束,学生就兴奋得不得了。到了体育室,四人一组分好高跷之后,学生就“忙”开了。刚开始学“踩高跷”,学生未掌握技巧,只晓得两只脚踩上去就好,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有的刚上去就“掉”了下来,半天过去了,一步也未“挪”动;有的虽然能走步了,姿势却异常僵硬。30分钟的活动时间,学生的笑声不断,开心极了。看着一张张兴奋的笑脸,聽着一阵阵欢乐的笑声,我布置了小练笔:《踩高跷》。不久,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文字:
“今天,我学会了踩高跷。这可是一项看着简单,学起来难的‘技术活。你看,有的同学怎样也‘踩不上高跷,一上去就变成了个‘不倒翁,一忽儿往前倒,一忽儿往后仰;有的同学能自己踩几步了,可是高跷总往两旁斜,怎么看,都像一只正在蹒跚学步的‘大螃蟹;还有的走成了‘僵硬的机器人……哈哈,踩高跷真是太有意思了!”
多么有趣的文字!可以说,每个文字中都包含着孩子们的笑声。“玩”出了写作兴趣,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动力,便不会觉得写作是一件枯燥而又乏味的事情了。有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写作,会用他们的笔记录下这些有趣的事情,兴奋的心情。这样的文章,也就赋有了“灵气”。
2.“学”出写作素材
没有写作素材,学生无事可写,写作自然便成了一件难事。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困难,引导他们学会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获取写作素材。有了写作素材,作文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就像叶圣陶老先生说的:“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写作素材也得到了积累。
在写作的时候,学生会追忆脑中储存的生活场景,这样就能写出生动而又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如果学生没有亲身体验过,是写不出这样真实的文章的。所以说,写作素材要源自生活,从生活中“学”出来。
3.“写”出真情实感
对小学生影响最大的,除了学校生活,就是家庭生活了。与父母的交流,在家里做的每件事,与朋友的相处等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家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能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如果教师能引导他们用心去体验家庭生活,感悟家庭生活,就能让他们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了。
每个周末,我都会布置给学生一项特殊的作业:帮爸妈干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以是拖地、洗碗、晒衣服、做饭等等。在与家长沟通之后,就放手让孩子试一试“今天我当家”。之后,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让他们记录下发生的事情,写下内心的感受。这样的作文才具有“生命的脉动”,具有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有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正是在告诉我们:写作,离不开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铺路石;生活,能托起写作的翅膀。要想学生乐于写作,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有“生命”的作文。就得先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到生活中积累素材。让写作教学融入生活,学生便能在快乐生活的基础上,轻松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