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育帅
摘要: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过程中,基督神学起着不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美术作为生动而广泛的艺术语言,就成为宣传和表达宗教思想的重要工具,基督教美术成为中世纪美术的主流。我们可以从欧洲现存的教堂中建筑艺术及教堂中的美术作品感受到当时人们对神的高度信仰,也可从电影中看到人们对宗教的狂热。总体上来说,中世纪是以基督教为精神上、灵魂上信仰的时期,由于基督神学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人的身心发展,故这段历史又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然而中世纪的美术在美术史中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人们对于宗教的敬仰和尊崇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而这种特征也深刻地反映到美术作品中。“中世纪的艺术是充当着上帝和教会的代言人角色。”1人们对于神性向往的夸张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超越人间世俗的。这种观念在美术作品中出现出来的崇高感,使中世纪艺术拥有了一种超越的力量。
关键词:崇高感;美术作品;中世纪艺术
一、自然质朴的崇高感
崇高感是人们在面对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敬仰、赞美的情感体验,是人们在面对一些巨大而超越人的承受力的自然景观或者艺术作品时,内心所产生的敬畏、恐惧以及超越其上的喜悦等跌宕起伏的复杂情感。唤起崇高感的事物的重要特征就是对常规形式美的破坏或超越。“自然现象越可怕,我们就越为这样的自然对象所感动,只要我们的心情是把我们提升到自然恐怖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断言自然是崇高的。”2而中世纪的的艺术特征与康德所论述的自然的崇高具有审美上的一致性。
圣维塔尔教堂室内的镶嵌画《查士丁尼皇帝和朝臣》中(如图1),画面主要描绘的是拜占庭帝国的国王查士丁尼皇帝以及他的随从,我们看到画面采用了用描绘神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比例拉长、没有透视感、没有体积感,拉长的人物超越了常规身高、表情的凝重令人肃然起敬、而平面化的造型使得画中人物超越了凡俗特征,具有了神的某种威严,这件中世纪教堂中的镶嵌画作品,使每一个站在它面前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对于神的膜拜与内在的崇高感。
自然质朴的崇高感往往来源于审美对象体积的宏伟巨大以及气势的澎湃壮阔,这种景观给观看者带来非常强大的心理冲击。例如无际浩瀚的星空,耸立威严的断岩,倒海排山的海潮等,观看者在经历了情感上的暂时性的阻滞,进而再产生对物象震撼的愉悦之情。加拿大美学家华特生在对崇高的判断时这么认为的:崇高感在自然中的威力是巨大的,人类自身的感性器官无法得到一种自在安逸,反而得到的是一种威慑,于是崇高感在自然当中就会油然而生。
法国的夏特尔大教堂中的彩色玻璃花窗群(如图2)。它的玫瑰形花窗直径是12.8米,相比别的教堂这个花窗更高大、雄伟、精致,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户透进来时,将各种色彩调和映射出五彩斑斓的神秘、忧郁、高贵气氛,使得教堂形成一个迥异于世俗世界的天堂般的空间所在,这一崇高的境界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上升感,在这种环境氛围以及独特的感受中,教徒们更加虔诚地宣讲上帝的教义,体验着中世纪基督教下的强大精神。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夏特尔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力量,正是一种独特的宗教崇高感的体现。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我们归于自然的崇高性实在是在我们的心里面,由于我们上升到我们自己的自然存在之上,也同时上升到一切外在于我们的东西之上了。”3在康德看来,大自然中的艺术作品的崇高感其实是存在于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的内心里的,物象本身传达的是一种感性的、客观的事物,而崇高感则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交融。尽管人的思维和辩证能力在中世纪时期的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但是我们从流传至今的教堂壁画以及彩色玻璃窗等宗教艺术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其中所表达的具有理性意义的崇高艺术理想及其内蕴的自然质朴的崇高感。
二、意境神秘的崇高感
崇高感是人在与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审美心理。“人生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化的人生,崇高同样离不开人生的社会化内容。”1在人的社会实践中,无论是群体性制度的变化,还是个人性理想的实现过程,都会影响着人的审美心理的变化。在西方艺术发展历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到中世纪,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变化中,人们的审美理想与文化传统,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来说,中世纪时期的人们对于精神的追求以及灵魂的关注代替了古希腊时期罗马时期对人体的赞颂,古希腊罗马艺术中那些通过具象化的艺术形象所传递出来的和谐、完美的视觉愉悦已经被中世纪抽象、神秘、富有戏剧性的形象所代替,一种承载着更多宗教内涵的精神和思想逐渐占据了艺术领域。
上述艺术理念的嬗变有诸多原因,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古希腊时期人们相信人的力量,而中世纪时期人们身心上帝具有无所不在的神力,于是匍匐在上帝的脚下来表达自己对于上帝的虔诚,最终使得中世纪艺术呈现出富有强烈宗教气息与神秘氛围的格调。《圣马太像》这幅画描绘的是圣马太正在写福音书的形象(如图3),画中描绘的艺术家左手拿着兽角做的盛墨水的器皿,自然地搭在诵经台上,右手握着笔。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以虔诚地全神贯注地进行写作,作品中质朴的线条和色彩,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极为激动的情绪和对信仰的高度虔诚。在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梦幻般的艺术形式中,给人带来一种崇高感。因为在中世纪的艺术家的艺术理念中,只有在神秘的宗教世界里,人们的心灵才能够净化、精神得以升华、信仰得以实现。
中世纪时期的美术中,大多作品具有的是意境神秘的崇高感,这种崇高感的审美形态的形成是信徒对上帝审美实践活动的结果,同时也存在于信徒的现实社会实践行为中。(如图4)科隆大教堂花窗这幅玻璃畫的背景是用象征天堂的金色镶嵌而成的,画面中人们的目光都在虔诚地注视着耶稣,耶稣扬起右手,似乎正在进行关于教义的宣讲,明亮而斑斓多彩的画面,洋溢着宗教的虔诚、而由窗棱黑色的纵横交错的分隔,又使得画面产生了一种神秘模糊的氛围,在这种“隔与未隔”中,令人感受到人与神的矛盾与对立,并由此而形成艺术作品内在的崇高张力。
中世纪的美术作品形式背后所传递出来的一种崇高理念并非直观呈现的,相反,这种理念往往是虚无缥缈、无明确界定性的,这也是崇高感意境神秘的特征。实际上我们从中世纪美术作品当中能够体验到这种精神,例如人类对于生活境遇的反思,人类面对罪恶的抉择,人类对上帝和天堂的向往,强劲生命力的迸发,感性和理性的交融等等,往往都是通过不在场的理性思考直接或间接地获得了艺术的意义与人的认知。
中世纪绘画艺术作品中,无论是自然质朴的崇高感,还是富有神秘意境的崇高感,作为多种审美形态,都带有强烈的宗教情绪,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崇高感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大程度上的超越——因为上帝和教会不仅仅人们是用来感知的,还是艺术家加以升华和超越的对象,当我们面对历史深处的伟大作品时,我们所感受到的是神性和人性在艺术中的对立与统一。
注释:
1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44页。
2 【加拿大】约翰·华特生著:《康德哲学讲解》,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373页。
3 【加拿大】约翰·华特生著:《康德哲学讲解》,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374页。
1朱立元主编:《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