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2019-10-21 09:49祖国良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

祖国良

【摘  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并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夹闭,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好等优点,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颅夹闭术;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4-0023-01

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女性。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上,其中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1]。传统治疗颅内动脉瘤采用的为开颅夹闭手术,该方式对脑组织造成较大损伤,致残致死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近年来,随着介入手术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推广,且导管技术不断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对比传统治疗方式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旨在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并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纳入标准:⑴经过DSA检查,且确诊为动脉瘤;⑵所有的对象均接受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治疗;⑶伴有DSA造影随访资料;⑷知情同意此次的研究。排除标准:⑴临床中确诊动脉瘤之后进行手术夹闭治疗对象;⑵经过本院诊断动脉瘤未接受治疗,或者转其他医院治疗;⑶合并有其他的血管疾病;⑷临床资料不完全的对象;⑸不同意此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对照组中,男8例, 女15例; 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0.2±4.5)岁。观察组中, 男9例,女14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0.5±5.0)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急性期患者给予降压、脱水、镇静等处理,术前进行CTA和血管造影定位,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筋膜等,剥离骨膜,将皮瓣翻至颅底部,形成骨瓣面,剪开脑膜,对颈内动脉进行探查,寻找动脉瘤位置,并借助显微镜处理动脉瘤。动脉瘤瘤颈采用动脉瘤夹夹闭,再采用罂粟碱湿敷。随后进行硬膜外引流管留置,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全身麻醉后,术前及术中持续微量泵入尼莫地平,可有效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帮助患者选取平卧位,全身肝素化,于右股动脉穿刺,将 6F 鞘管送入,引导管头部置于颈内动脉入颅段,插入微导管,超选择置入动脉瘤瘤腔内最佳位置,随后借助DSA引导,根据动脉瘤性状、大小等置入弹簧圈进行栓塞,直到动脉瘤不显影。术后无需中和肝素,穿刺点局部加压包扎。

1.3观察指标[2] ⑴统计与比较2组住院情况,包括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同时比较2组手术治疗时间。⑵于治疗1d、3d、1周、2周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评定与比较2组患者恢复情况,评分范围在1~5分,4~5分为恢复良好,2~3分为恢复较差,1分为死亡,得分越高,表明恢复效果越显著。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t检验,P<0.05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2.2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二。

2.3观察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为(17.1±2.0)d、(1118.4±306.1)元、13.04%(3/23),优于对照组的,(30.7±4.1)d、(3105.2±355.2)元、30.43%(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开颅手术夹闭在显微镜下充分掌握患者动脉瘤情况,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确保组织周围神经与血管安全,且可以释放蛛网膜下腔内的血性脑脊液降低脑积水发生率,但是由于其创伤较大,术后粘连、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空间狭小,对于后循环动脉瘤、颈内动脉岩段及海绵窦段动脉瘤较难显露,对于代偿力低下、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治疗风险较高。相比于手术夹闭治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相对安全、创伤小。并且随着新型栓塞材料不断出现以及介入栓塞操作技术不断完善,介入栓塞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作用越来越大,该术式也被越来越多医疗机构和患者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可用于不适用手术夹闭治疗患者,如复杂型和窄颈患者、不耐受手术及高龄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为首选[3]。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好等优点,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怀昳.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7): 685-686.

[2]      杨 继,田 彩.血管内介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对住院情况及恢复效果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20):2465-2466.

[3]      张青松,陈谦学,周毅,等.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0):1011-1013.

猜你喜欢
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