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10日,时任来安县委书记秦荣桂在来安县扶贫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上讲话中指出:五年来(1981年-1985年),来安县扶贫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得到了安徽省委、国家领导的肯定,为安徽省,甚至是全国提供了来安扶贫经验。5年来,共接待17个省12个地市32个县,7所大学来人参观、调研;原县委书记王业美、县长王德颂两次进京汇报扶贫工作;《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农民报》、《安徽日报》等诸多媒体均报道了来安扶贫工作;《北京日报》还用英、德、日三国文字向国外介绍我县扶贫工作经验及扶贫展览中三张照片;特别是1984年3月22日中央民政部《情况反映》刊登了我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带头包户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材料,直接送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中顾委、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中纪委、中央政法委员会,对我县扶贫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五年来,来安扶贫走过怎樣的路?缘何受到上级如此肯定?让我们翻开档案,追寻前辈们扶贫路上的足迹。
一、试点先行,探索扶贫工作有效方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我国农村扶贫工作也由建国初期小规模救济式扶贫进入到体制改革推动扶贫的阶段。这一阶段实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包括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也有少数户,由于家底薄、子女多、劳力少、缺资金以及天灾人祸等等原因,生活上仍处于贫困边缘。为人民谋幸福,走共同致富之路一直是我党的初心。在国家和省委要求做好扶贫工作试点通知后,来安县委积极行动,1980年春,经过认真调研,选择在革命老区全县闻名的“三靠公社”(吃粮靠回销、生产靠贷款、用钱靠救济)邵集公社进行试点。试点开始,老百姓并不理解,认为扶贫就是给点钱,给点物,社队干部很快就报出了200多户扶贫对象。针对这一情况,试点工作人员召开各种会议,宣传国家有关扶贫的方针政策,使干部和群众了解扶贫工作是“扶”,不是“包”,困难主要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来解决。同时公社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组织力量,深入村队,采取一听、二看、三走访的形式,进行调查摸底。在充分掌握原始数据情况下,制定了扶贫计划,确定了扶贫标准,让干部群众对照标准反复讨论,报公社审查批准,确定了16户作为试点扶贫对象。名单张榜公布后,有群众对北涧大队阮岗队宋献之有意见,说他“穷有理,穷光荣,不务正业,东跑西溜,不该扶持”。后经了解,宋献之,是因为家中连续遭灾,欠债750多元,生活极为困难,被迫外出寻找生活门路,并非不务正业,依然把他确定为扶贫对象。还有一户刘德本,群众反映他家7口人4个劳动力,生活、住房都可以,不该列为贫困户,通过了解情况属实,取消了扶贫资格。确定了扶贫对象后,怎么扶?面对这一新的课题,试点工作人员开始了调查研究,通过走访贫困户,召开扶贫对象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他们的需求。贫困户周兴贵说:“我去年穷,今年穷,收不到粮食年年穷。出有门,进有门,生产无本没有门。如有本钱搞生产,我也不用再求人”。贫困户一致反映:浑身是劲腰杆软,无本种田急死人。联想以前单靠民政部门救济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扶贫一定要扶志扶本,帮助贫困户搞好生产,从根本上治穷。于是确定了扶贫的根本是帮助贫困户搞好生产,通过帮助贫困户购买化肥、农药、种子等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并请农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通过扶持,16户贫困户当年有15户增产,1户平产;人均口粮718公斤,比1979年增长295公斤;人均收入172元,比1979年增长90元。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
二、建章立制,全面推开我县扶贫工作。
在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县扶贫工作全面推开。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扶贫工作暂行办法》:(一)、确定扶贫对象标准:1、缺乏主要劳动力或主要劳动力患病,生产有困难,收入不足维持本县最低生活水平的;2、家底薄,缺少最起码的生产工具、资金、衣被等生活必需品的;3、欠债多,收入少或遭天灾人祸,依靠自身努力,在短时期无法摆脱贫困的;4、实行计划生育前未成年子女多,劳力少,长期入不敷出,生活困难的。具体标准是人均口粮不到六百斤,收入不到60元。根据这一标准,在充分调查摸底基础上,由群众评议,大队审查,最后由公社批准,确保扶贫对象定的准。(二)制定扶贫规划。1981年全县调查统计有贫困户5319户。本着“态度要积极,步子要稳妥,效果要显著”的精神,从本地的人力、物力、财力出发,对贫困户作出分期分批的扶持,到1985年,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贫困户均能达到或超过一般社员的生活水平。(三)、落实措施。1、扶贫要先扶志。大力宣传国家关于扶贫的方针政策,扶贫是“扶”不是“包”。脱贫主要是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救济为辅,要促使贫困户树立脱贫志气,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自力更生的精神。2、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在生产上做到“四包”、“五优先”,就是包耕、包种、包管、包收,优先供应化肥、优先安种、优先给予用水、优先帮助发展多做经营、优先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层层包干,责任到人,做到政治思想有人管,实际困难有人问,不懂技术有人教。3、积极帮助贫困户发展家庭副业。在搞好生产的同时,积极扶持他们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或其它家庭副业,在资金、技术、物资方面给予帮助。4、多方支持,减轻扶贫对象负担。生产队适当减免提留任务和超支款;粮食部门可以减免统购任务;农行发放贷款,在利息和归还时间上给予照顾;卫生部门免收挂号费、注射费,按成本或减收医药治疗费,尽量送医上门;教育部门减免学杂费;商业、供销、计划、物资等部门以扶贫为己任,通力协作。(四)、建立档案。1、填写扶贫规划登记名册,一式三份,县、区各一份,自存一份。2、填写扶贫对象分户规划表。扶贫户家庭人口、经济状况、致贫原因、扶持措施、扶持人姓名、脱贫和还款期限等逐户填写。一式两份,一份报县,一份自存。3、各式表册填写清楚,装订成册,长期保存。4、随着新老困难户的变化,要及时加以补充和修订。(五)、加强领导。1、健全各级扶贫组织。县成立扶贫委员会,由县委书记,分管农业副书记,分管农业和政法的副县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区、社、大队分别设置相应的领导机构,成立扶贫领导小组,都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1981年6月19日,来安县扶贫委员会成立,县委书记王业美任主任。2、干部层层包干到户。领导带头,层层包干,明确责任,一包到底。3、协调上下承包关系。扶贫户无论哪一级负责包干,领导体制不变。4、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县里每年组织两次检查,公社要组织3-4次检查。《暂行办法》强化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明确了扶贫工作具体措施,指明了扶贫工作正确方向。全县扶贫工作有标准,有制度,有措施,有落实,推动了全县扶贫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三、领导带头,层层包干,确保扶贫工作开展有效。
我县扶贫工作之所以能在试点基础上较快的全面推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扶贫工作列为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等五大班子负责人以身作则,带头包户扶贫。县委书记王业美包保3户,县直机关部、委、办、局、公司负责人每人在城周15里以内包一户,区、社、大队书记、主任和区、社直机关干部及区、社直单位负责人,也都要包一户贫困户。包干任务是:与扶贫户经常开展联系,了解具体情况,帮助安排生产,制定脱贫措施,解决实际困难,总结经验教训,适当参加劳动,签订脱贫合同,确定脱贫和还款时间。为保证扶贫工作不因人事变动而间断,来安县委还制定了扶贫工作四项制度:(一)建立扶贫检查制度,每年对扶贫工作进行四次检查;(二)、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扶贫列入干部岗位责任制,惩罚分明;(三)、每月十五日、三十日为“爱民扶贫日”;(四)、干部调动工作,离退休时,一律办清扶贫户交接手续。县委书记带头,各部门通力合作,保证了扶贫工作有效进行。1981年扶持的3147户,人均收入由1980年65元增至134,4元,超过了我縣当年人均收入水平。
四、总结提高,不断完善,来安扶贫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1981年7月6日,安徽省委皖发(1981)66号文《关于批转来安县委关于做好扶贫工作的汇报材料的通知》充分肯定了来安的扶贫工作,要求全省各地,都能像来安县委一样,认真抓好扶贫工作,并注意总结这方面经验。这是一份来安县委在滁县地委三干会上的汇报材料。《汇报材料》总结了我县开展扶贫试点以来的工作经验,强调扶贫工作是完善生产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农村社会救济工作新的发展和改革,对于密切党群关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安定团结,发展生产,改善农村面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四化,都有极其重要意义;扶贫对象确定要准,包干干部责任要明;扶贫不是少数人的事,要大家齐动手,各部门协调合作;扶贫要先扶志,不能让贫困户产生依赖、靠公思想,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从根本上帮助贫困户搞好生产。省委文件下发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人民日报》记者许仲英多次来我县调研了解扶贫情况,中组部、新华社、国家农委、《中国农民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单位、媒体来我县调研报道扶贫情况。1981年10月县委书记王业美受邀赴北京向国家农委、民政部汇报我县扶贫工作并向中央政法干校民政班作报告。1982年3月9-11日,1983年5月22-24日安徽省第一、二次扶贫工作会议均在我县召开,副省长孟富林主持会议。两次省扶贫会议不仅肯定、促进了来安扶贫工作,更把来安扶贫经验推向了全省,乃至全国。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85年底,我县原普查的5319户贫困户均已解决温饱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成为首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来安在我国扶贫工作历史上留下了可贵的一笔。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梳理过去扶贫工作的历程、深刻总结扶贫经验、找准未来持续推进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对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全面摆脱贫困、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助力世界减贫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苗正斌(1967-2-),男,汉族,安徽省来安县,历史学学士,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