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冯玲艳 刘文涛
【摘 要】目的:探讨门诊急诊输液中运用风险防范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選择2017年1月-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9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输液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风险防范模式,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两组的患者满意度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通过将风险防范模式运用在门急诊静脉输液中,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
【关键词】静脉输液;门急诊;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081-01
临床上在治疗疾病时,静脉输液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但是在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诸多不良事件,尤其是用药错误,多因护理人员核对不到位而发生。因为门急诊输液工作具有无腕带、工作量大、输液室环境嘈杂、患者多且年龄差距大等特点,护士的工作量较大,并且还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如果操作不当,则容易出现用药错误情况,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会降低患者满意度,甚至导致护患纠纷[1]。因此,本文对风险防范模式在提高门急诊静脉输液安全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我院2017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13946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972例。对照组年龄10-78岁,平均(43.6±12.3)岁,其中3215例为女性、3757例为男性;观察组年龄12-79岁,平均(43.8±12.5)岁,其中3222例为女性、3750例为男性。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则运用“7+2核对模式”,其中“7”指的是核对的7个环节,包括性别、年龄、姓名、液体瓶号、收药框号、座位号牌以及输液座位号等,而“2”则指的是双向核对,即在输液的过程中采用“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您叫×××是吗?”的双向核对方式,并且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护士在收药时,采用“7+2核对模式”识别患者身份,确认无误后,在带有号码的小框内放入患者的药品,然后交给患者相应的号码牌,并且告知患者到号码对应的座位上等候;②护士配药时,再次核对处置单和药品,并且在输液贴瓶单中间运用红色记号笔标记相应座位号,然后在输液贴瓶单下方运用蓝色记号笔对瓶组号进行标记,比如:“4-1、4-2、4-3”等,即四组液体中的第一瓶、四组液体中的第二瓶、四组液体中的第三瓶等;③护士在输液前,运用双向核对的方式识别患者身份,并且在输液中和输液后的核对中均运用双向核对;④输液后,护士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并且告知相关注意事项等;⑤输液的过程中,护士要加强巡视,并且对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进行观察;⑥在液体更换和拔针时,均运用“7+2核对模式”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包括用药错误隐患和用药错误等,并且运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满意情况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80分为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由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X2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 结果
2.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组间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在对门急诊患者进行输液治疗时,往往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诱发诸多不良事件如药物反应、液体滴空、穿刺失败、输错液体以及加错液体等,严重危害患者健康,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管理方法确保输液安全尤为重要[2]。“7+2”核对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防范模式,将其运用在门急诊患者输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够使护士在繁忙的工作和特殊的环境中对患者的身份进行准确识别,有助于治疗和护理的顺利进行[3]。同时,有研究发现,“7+2”核对模式不仅可以杜绝用药错误情况,保障医疗质量,还能营造良好的急诊科安全核对氛围,使护士在日常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并且适用于医院各个特殊科室[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27%,并且患者满意度高,这一结果与袁佳英[5]研究报道一致,说明“7+2”核对模式运用在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新. 儿科门急诊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J]. 实用医技杂志,2015,22 (12):1293-1295.
[2] 薄丽妹,任璐,吴晓惠. 分级标识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医院管理论坛,2015,32(04):13-15+38.
[3] 陈小燕,单君,崔秋霞,吉云兰.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优化门急诊输液流程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5,13(24):2371-2373.
[4] 张庚娣. 门急诊输液安全隐患分析与护理对策[J]. 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3):181 +184.
[5] 袁佳英. 急诊科输液患者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与对策[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 (0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