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青
【摘 要】目的:分析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探究治疗疝气的临床新方法。 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疝气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指征、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为(2.10±0.3)分,对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为(4.25±0.2)分,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3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8/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 结论: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膜前间隙;修补术;疝气;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068-01
为了分析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探究治疗疝气的临床新方法,本研究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疝气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疝气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17~63岁,平均年龄为(55.18±16.03)岁,斜疝有18例,直疝有17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19~64岁,平均年龄为(55.30±16.11)岁,斜疝有19例,直疝有16例。以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各项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在患者腹股沟管位置作约5厘米的切口,随后逐层切开并暴露腹外斜肌腱膜,钝性分离腹外斜肌腱膜后,充分暴露精索,剥离疝囊。大疝囊可采取结扎措施,随后进行止血、复位以及缝合。
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患者腹股沟管位置作约5厘米的切口(操作如对照组)。横断大疝囊并将其周围切开,扩大缝隙,分离耻骨等组织,放置补片于患者腹膜前间隙,保证补片完全覆盖于缺损的部位,随后将其固定、止血并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指征、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疼痛的判定采用VAS疼痛评价评分标准,具体如下:医护人员于纸面画一条10cm的直线,线的一端是0分,显示患者无痛感;线的另外一端是10分,显示患者痛感剧烈;线段的中部均显示不同程度的痛觉。使患者依据自我感觉于直线上划记号,显示其疼痛的程度。VAS评分标准:①0分,显示患者无痛感; ②1分~3 分,患者的痛觉轻微,可以忍受; ③4~6 分,患者的痛觉较明显,痛感已经干扰到患者的睡眠休息,但其痛觉可以忍受;④7~10 分,患者承受的痛觉十分剧烈,严重干扰睡眠休息,且无法忍受。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 ± SD)的形式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test分析(T值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 followed by Dunnett's tes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征对比:如表1。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9±7.01)min、(46.01±8.24)ml;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3±8.10)min、(23.61±6.12)ml。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指征均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为(2.10±0.3)分,对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为(4.25±0.2)分。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如表2。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3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8/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
3 讨论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是一种治疗疝气的方法,其疗效十分显著,安全性能高,患者在术后能得到快速的恢复,近年来受到许多患者的青睐。但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的操作难度较大,对医生的技能要求高,且补片的价格高昂,疝气的治疗中未能得到广泛推广。根据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9±7.01)min、(46.01±8.24)ml;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3±8.10)min、(23.61±6.12)ml。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指征均优于对照组,显示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操作时间,降低术中风险。其次患者的出血量也较常规修补术低,显示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手术风险更低,创伤更小,安全性高,术后能大大降低患者的恢复时间;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为(2.10±0.3)分,对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为(4.25±0.2)分。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显示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对患者创伤小,机体恢复能力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3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8/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显示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安全性好,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
综上所述,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韩佳.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外医疗.2014,23:114- 115
[2] 時立平.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与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7,24: 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