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派与调适:鞍钢接管初期的干部

2019-10-21 05:42于之伟
西部论丛 2019年25期
关键词:鞍钢干部

于之伟

摘 要:1948年鞍山解放后,为了接管和恢复鞍钢生产,党调派大批干部到鞍钢,这些干部一方面努力调适自己适应新的工作,另一方面也积极学习各种工业知识,希望能够尽快胜任鞍钢的管理工作。这些干部由于自身知识基础薄弱,对于新工作他们仍有不少困难。不过他们的奋起学习使得自身很快成长,不久便能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鞍钢;解放初期;干部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由于鞍钢的地位重要,因此如何恢复鞍钢生产则成为东北局的重要工作。而除去需要解决恢复生产的器材问题,鞍钢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没有党的干部就无法保证鞍钢的恢复生产,没有技术人员则无法使设备运转,鞍钢的恢复生产也无从谈起。

一、东北局调派干部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3月,时任辽南一地委书记的杨春茂向中共中央南满分局书记陈云打报告,请求上级派人接管鞍钢。陈云批复后,时任中共中央南满分局辽东办事处经建处副处长的柴树藩被派往鞍钢。4月4日,鞍山钢铁厂成立,调郝希英出任厂长。郝希英是沈阳兵工厂的技工,在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往中央苏区的兵工厂工作,有工业工作的经验。

在接管鞍钢这样的大工业后,中共中央及东北局都希望能够迅速恢复生产。由于鞍钢面临着“缺机器、资本、专家,原有干部缺指示”的情况,因此东北局向中央建议“准备调一批文化较高的干部进入工业。不如此,不能解决问题。”[1]随着中共在东北大获全胜,鞍钢的职员和工人陆续开始回到鞍山。12月26日,东北局委派的时任东北工业部计划处处长的李大璋以及技术干部郝希英、王勋等正式组建了鞍山钢铁公司。[2]从此,东北局开始向鞍钢大批调派干部。

实际上,东北局及南满分局在东北战事还没有完全停下来的情况下,就从南满分局及鞍山市调来一些干部进入鞍钢,大批干部则是在1949年东北将鞍钢作为建设重点后接连从各机关和东北各省市地县调来的大批地市县级以及部队中的团级干部。[3]整个鞍钢的人事干部安排调配全部由东北局组织部负责。

二、干部的调适:以马宾为例

东北土改工作中颇有名气马宾正是此时被调到鞍钢任职。马宾早年在新四军工作,是皖南事变的幸存者之一,抗战胜利后被派往东北参加解放东北的战争,主要在新解放区做土改工作,其发动群众运动搞土改的方式也曾一度被高度肯定。随着1949年中央决定恢复鞍钢生产,中央及东北局调派大批干部进入鞍钢,充实鞍钢的领导力量。此时在辽宁省委担任秘书长的马宾也奉命于当年9月到鞍钢就任第一副经理。之所以选中马宾担任这个职务,一方面与当时鞍钢干部的级别对应任命方式有关。[4]另一方面也是看中了马宾在工业方面掌握一些知识,以及他善于做群众运动工作的经历。

马宾早在抗战刚刚胜利被调往东北时,就在沈阳搜罗了几箱子有关工业的书籍,努力学习工业知识,按马宾自己的话来说是“对搞工业建设有莫大的兴趣、志愿和决心”。[5]之后在任辽宁省委秘书长的同时,还在省委机关所在的瓦房店兼职担任滚球轴承厂厂长,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马宾确实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当他真正走进鞍钢这样的大工厂时才发现,他仍然十分缺乏搞工业的基础知识和起码的工作经验。马宾与郝希英、李大璋、王勋等人毕竟只是在根据地搞过小军工厂,对如何管理大工厂更是知之甚少。[6]

毛泽东意识到中共对于经济建设不大熟悉,要求各级干部努力去学如何进行经济建设,要向懂得经济的人恭恭敬敬、老老实实的学。[7]东北局于是明确要求党的各级干部必须尽快从战争转向工业建设,要由外行变为内行。为此,鞍钢组织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每天早上七点到九点学习业务知识,老师则是由邵象华等技术专家及新毕业分来的大学生充当。可是,这些只有课本知识的大学生也没有实际工作經验,自己对许多课程也是一知半解,甚至“自己也没有学过,只能现学现卖。”[8]有时也会请日本技术人员讲课。[9]很多干部因为能够到鞍钢这样现代化的大企业工作而兴奋不已,为了把自己由外行变为内行,很注意倾听技术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向技术专家学习。如时任鞍钢副经理的马宾不得不向小学生一样,向当时留用的技术人员学习,早上五点起床,晚上还进夜校。经常把技术人员召集到家里来研究鞍钢的技术问题,同时请有丰富经验的老工人及现场技术人员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经过努力虽说掌握了一些冶炼钢铁的知识,但离真正的懂得冶金炼钢还相距甚远,对于管理鞍钢这样的大企业仍是有“拿鸭子上架”的感觉。[10]除去向旧技术人员及在鞍钢的苏联专家学习外,后来马宾又找到与其相熟的时任东北局组织部长的张秀山,要求派其留苏学习。

三、干部们的困境

尽管干部们被提拔起来担任厂长等职务后如饥似渴的加紧学习,但仍是“掌握不了生产经营的全局”,“在技术上还是漆黑一团。”[11]在鞍钢中“只有政治厂长而无技术厂长”,这些决策者“还是没有学会做‘老板”。[12]

中共中央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工业上的外行,因此在要求干部们刻苦用功之时,也力求对原有制度尽量维持原状不动,采取灵活的策略,没有在政治意识形态的主导下,立即废除旧制度。“当我们还没有能够定出一套更合理有效的制度来代替旧制度中某些不合理或过了时的东西时,宁肯不轻举妄动,以免影响生产组织,发生无政府状态。”[13]这种做法使鞍钢在接管之后及恢复生产的早期保持了基本的稳定。

实际上,在鞍钢接管与早期恢复生产时期,对于出身农村的很多共产党干部而言很了解现代化大企业、管理工业和掌握技术,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很难通过短暂的刻苦和用功来克服。东北局所派来的干部也远远不能满足整个鞍钢的需要,这就使得鞍钢公司及厂矿的领导大多由派遣来的干部担任,而工段与班组等这样的基层干部则大多由工人中培养。至少鞍钢的史实表明,接管时期并不像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当1949年一些大城市易手时,中共拥有足够的受过经济管理训练的干部去接管支配现代部门的2700个大企业。”[14]

然而,不管怎么说,党派到鞍钢的干部们都坚持学习,努力调适自身,尽快的掌握相关知识,同时领导和发动工人群众进行献交器材运动和发挥他们在生产中的骨干作用,这既是依靠工人阶级的体现,又弥补了自身的不足。正如当时鞍钢副经理王勋所说,虽然党的干部面对庞大和复杂的鞍钢都缺乏管理经验,但是在党的领导下,仍旧迅速的恢复了鞍钢的生产,主要就是依靠两件“法宝”,意识群众路线,依靠老工人,依靠广大职工;二是执行政策,发动留下来的技术人员,优待他们,为我们出点子。[15]这些调派到鞍钢的干部们实事求是,不是不懂装懂,瞎指挥,二是不懂就学,虚心向内行请教,在之后的几年内,这些干部就学会了施工、生产,能够独立工作,鞍钢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时期。

参考文献

[1] 《杨尚昆日记》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页。

[2] 李大璋:《我在鞍钢的片断回忆》,鞍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鞍钢60年回忆录》,第53页。

[3] 仲恩荣:《历程:我的回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46页。

[4] 省级干部安排为公司领导,地级干部一般被任命为厂矿长,县团级干部则被任命为车间主任。见李大璋:《我在鞍钢的片断回忆》,鞍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鞍钢60年回忆录》,第55页。

[5] 马宾:《努力学习技术变外行为内行》,《当代鞍钢史料选辑》1984年第1期。

[6] 王勋:《恢复鞍钢生产的两件“法宝”》,鞍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鞍钢60年回忆录》,第64页。

[7]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0页。

[8] 姚卫薰:《在开拓鞍钢金属物理测试领域中成长》,《鞍鋼史志通讯》1985年第1期。

[9] 田野青:《忆鞍钢恢复时期动力工作几个片断》,鞍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鞍钢60年回忆录》,第81页。

[10] 马宾:《努力学习技术变外行为内行》,《当代鞍钢史料选辑》1984年第1期。

[11] 《陈云年谱》上册,第516页。

[12] 《陈云年谱》上册,第514页。

[13] 《中央关于修改<接收敌伪和蒋占企业后的改造管理与工运方针的决议>给东北局的指示》(1948年8月23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第315页。

[14] (美)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66页。

[15] 《鞍钢60年回忆录》,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63页。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L18ADJ0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鞍钢干部
好干部之歌
《鞍钢故事》创作谈
网友:“鞍钢桥梁钢厉害了,我的鞍钢,加油!”
酒桌文化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