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在大学校园中的现状及防控研究

2019-10-21 05:25潘媛
西部论丛 2019年28期
关键词:电信诈骗大学校园大学生

摘 要:电信诈骗由于受害人群广、犯罪门槛低、传播速度快、预防和打击难度大等特点,已经对现代社会造成较大危害。大学生群体具有社会经验少、感情用事等特点,容易遭遇电信诈骗。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以遭受电信诈骗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对电信诈骗的形式、内容、手段进行分析,实地调查大学生的受骗经历及其对电信诈骗的看法,探析校园诈骗背后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原因,为提高大学生的防骗意识提供方向,为防范大学校园中的电信诈骗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电信诈骗;大学校园;大学生

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电信诈骗由于受害人群广、犯罪门槛低、传播速度快、预防和打击难度大等特点,已经对现代社会造成较大危害,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也具有更多的形式和更快捷的载体,电信诈骗愈演愈烈。

1.电信诈骗在大学校园中的现状

对Q市五所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结果显示68.4%的同学都接到过电信诈骗,其中五分之一受到财产损失。电话诈骗中,最常见的诈骗理由为虚构中奖;冒充政府、电信局、公检法司等人员,虚构亲人出事,冒充熟人借钱等冒充相关社会关系的诈骗行为也较为常见;冒充学校、冒充快递取件等较少。短信诈骗具有可视性强、蒙蔽性高的特点,除了虚构中奖信息以外,不明链接点击也较为常见,此外还有冒充熟人汇款、利用银行卡消费、冒充商户客服等形式,短信诈骗主要利用好奇心和利益引诱。由于现今互联网技术愈加发达,虚拟社交、移动支付、网购等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衍生而来的网络诈骗也愈发猖狂,利用网络购物陷阱、利用网络找工作骗取保证金或手续费、盗取社交软件账号、积分兑换诈骗等都有存在。

2.大学生对待电信诈骗的态度

大学生普遍认为电信诈骗是危害社会的现象,应该加强对其监管和打击力度,对待电信诈骗应当坚决予以严惩。部分同学认为电信诈骗是个别现象,其发生与个人的辨识能力有关。对于受骗后的解决方案,多数大学生会在选择第一时间求助公安机关,其次会求助父母,可见多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比较理智,当然也有部门大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应对电信诈骗,维护自己的利益。研究显示,高年级的大学生防范意识更高,刚入学的新生更易遭受诈骗,更易选择“忍气吞声”而不选择报警等方式积极维权。研究显示,Q市大学生了解电信诈骗的首要途径是媒体报道,占比近三分之一,其次是学校宣传、电视法制节目、亲戚朋友告知等。值得注意的是,20.7%的受访学生是因自身曾有过或间接遭受过电信诈骗而有所了解的,进一步说明了电信诈骗在大学校园中较为普遍,形势严峻。但受访大学生大多数认同对电信诈骗进行防控,而且希望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防控。

3.电信诈骗在大学校园频发的原因

第一,网络信息的高度传播为电信诈骗提供了载体和渠道,网络安全管理不完善导致信息容易大批量泄露,网购、快递、可疑网站登录、社交账号、证件遗失等也导致信息泄露,匿名化的网络降低了詐骗实施成本,但增加了追查成本;第二,大学生对成本收益概念理解不足,容易贪图便宜和受利益引诱,社会经验不足,警惕性较低,易轻信他人,且遭受电信诈骗后容易忍气吞声。第三,学校防诈骗教育的缺失和不重视,大学生缺少对电信诈骗的了解,遇到问题难以辨别真假。第四,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无论在大学校园还是整个社会,法律法规的缺失

4.大学校园防范电信诈骗的措施

大学生自身应该主动学习电信诈骗的案例、了解其形式特点,提高防范意识。大学生在生活中应该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不登录可疑网站,不注册可疑App账户,遇到恶意网站及时举报等。收到可疑信息、电话、网络消息,应该理性辨别真伪,不轻信他人。学校也应该提高对预防电信诈骗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宣传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微信推送、发放宣传单、主题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电信诈骗的防控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积极配合,加强信息实名制建设,包括手机号、银行账户、网络账户等实名制建设;加强通信行业监管,银行和工信部门大力配合,改善电信运营商管理;完善法制建设,为打击电信诈骗、维护受害者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公安机关增强执行力度,依法对电信诈骗进行打击;媒体需要进行正确客观的舆论引导,对电信诈骗的案例如实报道,宣传预防电信诈骗的方法措施,为公众提供了解渠道。

5.结语

由于网络信息的高度传播、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学校教育缺乏重视、法律政策不完善等,电信诈骗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存在,通过虚构中奖、假扮亲密关系等形式骗取钱财,对受害者造成财产损失。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电信诈骗的危害,认同应该坚决打击并加强防控,防范电信诈骗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联合抵制。

参考文献

[1] 吴朝平.《“互联网+”背景下电信诈骗的发展变化及其防控》[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5.

[2] 胡向阳,刘祥伟,彭魏.《电信诈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5.

作者简介:潘媛(1997.2-),女,汉族,籍贯山东济宁,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电信诈骗大学校园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电信诈骗犯罪的形势与对策
互联网世界如何实现隐私权的保护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电信诈骗的社会化治理:体系构建与实践推进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无孔不入的“电信诈骗”
大学校园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