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间与民间川剧文化表达的关系探析

2019-10-21 05:42全朝阳
西部论丛 2019年25期

摘 要:我国的一些小城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城镇遗存下来的优秀的物质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宝贵的。本文以民间川剧文化的繁荣地郪江古镇为例。分析说明郪江古镇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原因,在于其地域、经济、环境空间的保留,使得民间川剧文化依托于此进行不断的发展。本文探究环境空间与川剧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古镇的文化开发与保护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空间:川剧文化;表达关系

0引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体现中华文化、人文行为、社会行为的历史证明。我国的古镇具有最能表达中华文化与精神的作用。而除了我国知名的田园古镇与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外,对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日习俗、集体文化活动等行为也是古镇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人們的交往、生活的表达,将古镇的环境空间注入灵魂,最终形成物质与精神融合、物质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行为的特色鲜明的古镇文化。目前,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在挖掘古镇文化时需要注意保留古镇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不能忽略古镇的环境空间保护复原。

1古镇的环境空间的特征

1.1环境空间的构成

我国许多的古城镇的环境空间将外部的环境与内部的空间协调在一起,它们遵循着某种空间分布组合的规律。空间的观念在我国最早记载的书籍便是河洛图书,而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先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居住环境的问题。对于环境空间这个概念脱离不了人文、外部环境的内容。古镇的环境空间在依据自然的环境的基础上将人们的生活空间逐渐融合,巧妙的借用外部的自然资源形成独特的空间格局,然后在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等行为作为其内部的空间要素,最终构成古镇独具特色的环境空间[1]。

1.2郪江古镇概述

郪江古镇的地理位置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城南,位于郪江与锦江的交汇处,其曾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郪王国的都城,也曾是三国蜀汉时期的郡治。目前现存的郪江古镇是在清朝末年时建的,保存的古建筑都比较集中且完整。古镇中一座较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与一条主要的街巷在以往是作为人们交往以及商业活动的空间。古镇是历代以来的商贸活动主要场所,在古镇中的民间川剧文化也非常兴盛,这座古镇中曾有六座庙宇,其中保存完好的是地祖庙与王爷庙。郪江古镇的整体空间形态较为自由随意,其空间大致可分为外环境空间、内生活行为空间以及内环境空间构成。

2古镇环境空间的非物质性

人类所居住的环境进行行为活动是不能够脱离物质空间环境而存在的。因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并非单一的自然环境,而是由自然、社会、人工共存的环境构成。古镇环境空间的非物质性就是指将古镇中本来存在的实体空间与环境的基础上人们生产生活、交往、集体活动等的行为文化表现。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将环境中的实体物质空间与非物质形式的综合反映特征。空间与环境都是人们对静态的物质形式的反映,其具有物质性。但是通过人们的行为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社会性质的文化价值是无形的,不容易让人们可以感知到。因此,可以知道对于任何一个物质性的环境空间,其都包含了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们不仅具有一些实用的功能而且还拥有精神功能。是这种精神的非物质性让古镇的物质空间具有的灵魂,才能够让城镇文化具有绵长悠久传承的力量[2]。

郪江古镇的物质空间所拥有的非物质行为是非常明显的。郪江古镇中的街巷空间除了用作交通的功能外,还是人们进行赶集交易等行为活动的场所。街道中寺庙与会馆结合的古戏楼,这种环境空间的非物质性表现为人们进行交往、观看演出的社会文化行为。在古镇中的原住户他们的日常生活住宅空间又可作为其劳动的空间,其兼顾了人们各自的生活与生产的行为活动,这些使得这座古镇充满烟火味,同时更加真实、朴实。

数以千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渐渐的改变,而原有的那些生活行为、习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保护与传承。古老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经过千年后被传承下来,这些古镇中的环境空间与人文精神使得古镇更加有生命力。而川剧表演这种非物质文化的特性也正是通过环境空间的物质性所表达出来[3]。

3郪江古镇的物质空间与民间川剧文化表达

由于古镇的环境空间还保留的较为完整,两座寺庙,古戏楼与会馆。迄今为止这两座古戏楼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每年郪江古镇都会举行城隍庙会活动,这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这其中会有民间的戏班子来进行数日的川剧表演,这样的活动从清代开始绵延至今,因此,促进了这一地区川剧的发展。

3.1戏台

川剧中的古戏台分为庙宇戏台与会馆戏台。庙宇戏台又被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修在寺庙的山门之上,另一种是跨街而建,修建成街楼的形式。据相关的统计显示四川的会馆大约有1400座,会馆多数会位于繁华的街区,会馆是将宗教与乡情结合在一起的空间架构,其建筑风格能够营造出浓浓的乡土气氛。郪江古镇的古戏台大多依附于寺庙,属于庙宇戏台,它的戏台是位于山门之上,面对着正殿,借助山增强戏台的气势。戏台的屋顶是歇山式的、檐角飞翘适应了四川多雨潮湿的气候[4]。

3.2古镇与川剧文化表达的关系

一个物质空间必须要通过人的某种非物质行为来塑造。当人们具有一种有价值的行为活动时,就决定了这个物质空间的功能性,最终会决定一个物质的实体空间的形态。从古镇环境空间的角度看,舞台表演是表演者将一个故事表演给观众看的一种活动行为。观演就说明观看者与表演者是同时存在的。而表演需要有一定的物质空间才能实现表演的行为。在许多历史悠久的城镇中,一种戏曲文化想要长期存在并兴盛,则需要有各种条件的支撑(如社会条件、物质空间条件、经济条件等)。

(1)社会层面与物质层面

郪江古镇在民国时期是作为水运码头,其经济相当繁华,在当时,镇中的五庙会馆都有川剧的演出。一般是由一些官僚、地方富士等组织,在不同的节日中邀请一些外地的戏班进行演出。在解放前有大龙戏班、大华戏班等在郪江古镇演出。从物质层面看,郪江古镇一直作为生产盐与铜的重要场地,其同时也汇集了矿业的开采、商业贸易、水运等的行业,这使得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戏曲的兴盛,这为民间的川剧文化创造了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5]。

(2)表演空间的扩展程度

由于郪江古镇每年都有城隍庙会活动,这都基于这里的街区、商铺、山水自然景观等所构成的环境空间。对于传统的目连戏的演出,其通常会与祈福、辟邪等民俗活动相关联,它借助街区巷道、商铺住户或自然环境等环境空间来完成连戏的扩展空间表达。由于川剧的这种目连戏所特有的可以以戏台为中心将表演的内容借助外在环境空间的原因,可以使其達到超越舞台的表演形式[6]。

(3)戏曲表达的效果质量

一般来说,戏台与观众席的质量优劣直接会关系到舞台的表演效果以及表演时与观众的交流状况。对戏台中各项设施比如灯效、服装、乐鼓等必须要保证其正常可用。另一方面,戏台的演出形式普遍的以戏台上演下观看的相互独立的空间形式。舞台上表演者的表现是以一种塑造人物或假扮人物的形式来进行的行为活动。在台下的观众的表现则是因为被激发而感知接受的行为活动。

4民间川剧文化空间的保护传承

在古镇进行改造发展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需要将古镇的物质空间以及非物质文化行为完整的保存。郪江古镇中的川剧演出目连戏是一大文化奇观,剧中宣扬目连僧地狱救母的孝子行为、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合一的内涵等,一幕幕惊险刺激、有去灾辟邪功能的戏剧表演充分的体现出环境空间与戏剧民俗行为的组合表达,形成了郪江古镇独特的传统文化。我国的川剧表演的内涵正在向更深层次上升,对巴蜀地区的地域风情、民俗习惯逐渐形成超越物质文化的形态演出作品,使得演出的作品可以激发现代的精神内涵与传统文化的价值[7]。

结 语

一座古镇不能盲目的修复,需要做到对其实质性的保护。按照国家的有关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要求以及借鉴国外的经验,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古镇进行修复。在保护古镇环境空间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古镇中非物质文化行为的传承。只有将古镇的原貌保存又不丢失古镇人文精神才能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犁.古镇环境空间的非物质性保护及其意义.小城镇建设,2013(3) .

[2] 袁犁,姚萍.历史小城镇多维空间整合研究及其意义.小城镇建设,2009(7).

[3] 秦勤.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创新探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4] 廖奔.中国戏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 谈洁 . 谁为川剧传香火 [J]. 文明 .2004(11)

[6] 万征.空间中的情节——四川会馆戏场与川剧观演[J]. 四川戏剧,2011,02:26-28.

[7] 杜建华.川剧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J]. 四川戏剧. 2010(04)

作者简介:全朝阳;女;汉族;(1971-12);职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等

项目课题: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梁山灯戏传承困境及发展研究(课题编号:19Y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