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聪 宋海东
【摘要】现如今,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知识,其观点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因此,新媒体下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生要利用好新媒体,不能在多元化文化冲击下偏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精神。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宝地,必须要依赖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文化自信等多方面条件相互协同发展,这样才能有效维护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新兴生存环境——新媒体环境。在此,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價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高校是意识形态交锋的主要场所,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2016年12月初,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实现这一要求和目标,就必须确保意识形态教育的质量,坚决贯彻意识形态的一元化。因此,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变得异常重要和迫切,已经成为高校必须积极应对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即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它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扮演这相当重要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作为媒介传播意识形态。它快速向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渗透,已经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媒介,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煽动性强、不可控的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渗透,严重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塑造。所以说,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内涵及形成原因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也在持续发展。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平台,需要各级工作者顺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趋势,善于管理和运用新的媒体手段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内涵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由此看来,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高校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形成原因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新媒体技术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有力工具。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多元文化的网络化、负能量化,以及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淡薄,都冲击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1)中西文化的冲突,容易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减弱
由于受到经济制度、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教育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取向,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本位。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可以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但如果处理不好交融关系,使得某方处于劣势或没有做好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应对,则容易使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逐渐变弱,给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
(2)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化和负能量化,使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导向失控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新阵地。一些西方国家大肆通过网络技术向我国大学生传播渗透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及有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此外,相当一部分负面信息慢慢滋生,企图冲击我们的政治意识形态信念,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都严重的威胁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3)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淡薄
新媒体作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大学生自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念淡薄,认知水平和分辨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网络安全威胁实施者的侵害,陷入道德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从而混乱了自身的道德行为评价标准,最终步入歧途。
三、积极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它在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资源同时,也会对学生们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新媒体技术及环境的冲击。积极应对这些冲击,我们要做到:
(一)坚定不移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自十八大以来,他还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意识形态理论阵地建设,最主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新媒体领域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在新媒体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地位。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两个根本方向不动摇,才能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朝着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
(二)建立健全高校网络信息平台管理制度
“新媒体管理制度的缺失,是造成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不高的重要原因。要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控制力,提高时效性,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高校要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控能力,加强对新媒体环境的监管,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和文化氛围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在思想层面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与看齐意识。高校要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加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依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搭建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平台,搭建有效的网络风险预警防控平台,形成网络管理合力,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
(四)加强大学生自身意识形态安全意识
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呼唤,是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基本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以及早日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作为大学生,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媒介素养,主动提升自我修养,弘扬社会正能量。
综上所述,新媒体在为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要加强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合理运用新媒体,正确对待新媒体,积极管理新媒体,努力建设新媒体,使新媒体成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新平台,从而更好地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服务。
作者简介:杨学聪,女 1986.7,甘肃兰州人,汉,兰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宋海东,男 1980.10,陕西西安人,汉,兰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