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蓓
摘要:提高基础课实效性,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地将基础课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为基础课教学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反过来,必须通过教学体系才能将教材体系进行有效转化,使基础课的内容落地生根。
关键词:基础课 教材体系 教学体系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220-02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主持召开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是承担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它对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上好这门课,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思维、更新观念,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入脑入心,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基础课教材体系如何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
一、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内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我国高校的一门必修课,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高度重视《基础》课的教材建设,自从“2005方案”实施以来,中宣部从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遴选顶级的专家和教授进行教材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高校统一使用,以保证其科学性、严谨性、政治性、前沿性。由此也可看出教育部对《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但是,现实中虽然全国的《基础》课使用的是统一教材,但其实效性差别巨大:有的深受学生欢迎,被评为“优质课”“金课”,有的却受到了学生的冷落。究其原因就是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它承载着一门课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是课堂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重要的依据。直接关乎课程的理论水平。教材体系是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培养目标的总体概括,这就决定了在教材设计上,结构上要进行布局研究,内容上要精雕细琢、准确专业,概念上要简明直接,便于理解,教材体系的主要作用是,根据教学大纲中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育部设定的教学内容体系,按照一定的模式,提供给课堂教学一个明确、完整、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框架,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依据,教师在讲授课堂知识时不能脱离教材体系。它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是由讲课的教师和上课的学生为媒介联系起来的。教材体系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智慧劳动的结晶,主要表现在理论方面,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理论进行生动的阐释和分析,加上个人对理论的认识理解,向学生进行传达,在基础课的教学课堂上,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知识理论进行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体系简单来讲就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教材体系通传授给学生,将教材内容有效地灌输到学生们的头脑中。教学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这里面体现了一个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因为教师们的不同教学方式和表达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当然,外部的教学环境和学生们的自身素质构成都会对教学体系的组成产生影响。
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意义
首先,保证了《基础》课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我们的思政课教育要明确要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在总书记的讲话中强调了思政的政治性问题,也就是说思政课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必须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肩负起“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理想信念。课程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它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决定其教学过程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和特殊性。
其次,增强了开展《基础》课的实效性。实效性是指开展这门课的最终效果,同学们的接受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最初设定的教学目的,是否提升了学生的自身能力。基础课的教材体系能否发挥出专家学者们在编写教材时设定的功能和作用,关键看教师教学体系的运作方式,也就是实施教学课程的第二次飞跃和转化,使教材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实现基础课的实效性。在有些课堂上,老師照本宣科,理论知识满堂灌,没有师生的交流、知识的拓展,更谈不上学生的举一反三、联系实际,这样的课堂即使老师讲课再认真,也不能说是一节成功的课,因为它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学生的主动性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的心理和意识没有得到提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引用很多名人名言、成功故事、先进事迹,内容非常丰富,用以支撑课堂,表面看热热闹闹,学生好像也比较感兴趣,但这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有时却导致教材中的理论逻辑变得苍白无力,甚至是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课堂教学只是一种表面的、浅层次的教学,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对深层次的知识理论进行挖掘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基础》课提高实效性必须理论联系实践。针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有的放矢地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而不是照扒课本,搞一刀切。比如,学生是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还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这些都是老师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考虑的因素,切忌盲目教学;此外,还要注重教学改革,尤其是教法改革。比如吉林省教育厅思政处在2019年的全省的思政课课堂上进行了“自学自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转换角色,让学生来主导课堂,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效果非常好。
再次,有利于《基础》课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是指通过教师生动的理论讲解,真正触动了同学们的内心,进而产生认同感及思想上的共鸣,思想意识得到了升华。外化于行是指具有了某种思想观念,进而以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在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做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实现《基础》课理论和实践上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体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立兴,鲁昕.关于“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索和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2]谢玉进,冯秀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五大环节][J].教学探索,2011(2).
[3]罗映光,张誉丹,冯媛媛.简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10(5).
[4]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责任编辑:孙瑶